在封建王朝时期,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不仅需要一位有远见的领主,还离不开能征善战的将军。而在我国三国时期,这正是诸侯割据、势力争斗最为激烈的时代之一。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许多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因其英雄事迹而流传千古。然而,并非所有的将军都忠诚正直,也有不少背叛者。或许大家最熟悉的叛徒是吕布,他常常变换主公,甚至因为眼前的利益就出卖曾经的主人。
不过,三国时期的叛徒远不止吕布一个,事实上,按照背叛的程度来排列,吕布可能排第二。而在这些叛徒中,魏延根本不值得一提,真正值得称道的背叛者,是那些权谋深远、能与姜维一较高下的将领。 1. 魏国的钟会 排在第一位的叛将,应该是魏国的军事家钟会。他的军事才能堪比姜维,是三国时期最为出色的军事人物之一。钟会深受司马昭的器重,曾被任命为十万大军的统帅,准备攻打蜀汉的汉中地区。得知这一消息后,蜀汉的大将姜维急忙前去警告刘禅,提醒他钟会的进军意图。但刘禅轻信了宦官的谣言,直到钟会攻城时才有所反应。 尽管如此,姜维和蜀汉的将领们并未坐视不管,他们尝试围堵钟会。但由于钟会行军迅速,战术无法奏效,而魏国的大将邓艾也顺利推进至蜀汉的都城,迫使刘禅投降。姜维在形势迫不得已下投降钟会,但心中另有算盘,他利用巧妙的言辞,让钟会萌生自立为王的念头。然而,司马昭的警觉性极高,在得知钟会的反叛意图后,亲自带兵征讨,最终钟会未能实现其野心,反而被司马昭处死。 2. 吕布——三姓家奴 排在第二位的叛徒,便是吕布。这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英雄,虽然武艺非凡,但其忠诚度却令人堪忧。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这直接反映了他频繁背叛的特点。从最初的丁原,到后来的董卓,吕布的背叛几乎成了他的标志。每当面临利益的诱惑,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投向新的主人。曹操曾经评价过吕布,认为他只顾个人利益,从不考虑忠诚。因此,吕布最终也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3. 孟达——先蜀后魏 第三位叛徒是孟达。最初,他是刘备麾下的一员猛将,曾与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共同驻守上庸城。然而,孟达与刘封一直不和,刘封是他的上司,而孟达却觉得自己才是功臣,因此心生不满。当关羽失利时,孟达并未出兵相助,反而暗中劝阻刘封。在关羽被围困时,孟达趁机投降魏国,抛弃了曾经的盟友,让刘封被刘备处死。 4. 糜芳——刘备的亲戚 排名第四的叛将是刘备的亲戚——糜芳。起初,糜芳一直忠诚于刘备,帮助他治理江陵地区,但因为一件小事,糜芳感到自己将受到刘备的惩罚。于是,为了逃避责任,他选择投降孙权,将刘备陷入困境。糜芳作为刘备的亲戚,背叛显得尤为令人痛心。 5. 傅士仁——刘备的元老 第五位是刘备手下的元老——傅士仁。傅士仁与糜芳一样,曾负责为关羽提供后勤支持,然而在孙权的进攻下,傅士仁未能及时送上粮草,最终被迫投降。尽管他并非出于背叛的意图,但作为刘备的元老,投降孙权还是使他成了叛将。 6. 张郃——怕罪责的投降者 最后,排在第六位的是张郃。张郃曾是袁绍的大将,带领军队攻打曹操,但由于战况不利,他并未能完成任务,反而被曹操的大军牵制。在担心遭受惩罚的情况下,张郃带着全军投降了曹魏,最终成为了背叛者。 结语 三国时期,随着不断变化的局势,许多将领做出了背叛的选择。虽然他们的动机各异,有的因利益而变节,有的因恐惧而投降,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背叛者的烙印。对这些将领的评价,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叛将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