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与大家分享了许多关于明清两朝的战役故事,比如宁锦大捷、松锦大战、大凌河之战和浑河大战等。今天,我们将关注1639年的济南保卫战。说到这场战役,8万清军南下,围攻了山东省会济南城,最后济南城内满目疮痍。那时候,明朝军队又在哪儿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明清两朝博弈的大背景。1619年,萨尔浒大战后,后金政权逐渐掌控了东北地区的战斗主动权。从那时起,后金军队陆续占领了铁岭、抚顺、开原、沈阳、辽阳、广宁等大量地区,明朝在辽东的战略几乎全盘崩溃。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明军的战斗力持续下降,尤其是在与后金的野战中,明军始终不是对手。
面对后金的进攻,明朝不再主动出击,而是在宁远、锦州、山海关一线修建了大量堡垒和防线,依靠坚固的防御阵地来阻挡清军的进一步南下。这一战略确实取得了效果,几次后金的进攻都以失败告终,明军最终在宁锦大捷中获得了胜利。 然而,后金政权也很快调整了战略,转而不再继续与明朝的防线硬碰硬,而是开始向西进攻漠南的蒙古各部,通过军事手段与联姻等方式逐步控制了蒙古的察哈尔部、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两部等地区。这样,后金便绕过了明朝的防线,得以进攻北方其他地区。1636年,后金政权改名为大清,皇太极称帝。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清朝四度大军南下,袭扰并劫掠了明朝北方的大量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1639年8月的第四次南下,对河北、山东的影响尤为严重。清军从密云的墙子岭突破长城,进入华北大平原后,机动性极强的骑兵如猛虎下山,明军因缺乏机动性和足够兵力,无法有效抵抗,只能守住各自的城市防线。 清军南下的时间跨度很长,从1639年8月一直持续到次年。正是在这一阶段,明朝名将卢象升在与清军的恶战中阵亡。清军陆续洗劫了保定、河间、真定、顺德、东昌、济南等地,给河北、山东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尤其是1639年底,济南城的保卫战,更让人唏嘘不已。 1639年腊月二十三(小年),清军围困了济南城。当时,城内只有500多名守军,再加上700多名外地赶来的援军,总兵力不过千人。对比清军的庞大规模,守军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到1640年正月初二,济南城最终被破。原本该是与家人团聚过年的时刻,济南却陷入了战火与屠戮之中。 历史文献对此有诸多记载:“溺水者数万人,投井自缢者半之……尸体堆积,济南城中尸骸遍地,尸体多达十三万余具……清兵在城内驻守十四日才离去,城市几乎被摧毁殆尽。”清朝文人蒲松龄也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北兵大至,屠济南……”等惨状。 为纪念在保卫济南战役中阵亡的巡按宋学朱与历城知县韩承宣,山东人修建了“双忠祠”,泉水也被称为“双忠泉”,如今成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这场灾难不仅给济南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对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成千上万的人口、财物、粮食和牲畜被掠走,山东官员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感慨“一望荆榛,四郊瓦砾,民亡之十九……” 此时的明朝,实际上正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一方面,清军的南下不断压迫着北方的防线,另一方面,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崛起,令明朝的各地军队陷入了疲于应对的局面。尤其是1639至1640年间,清军的南下带来了巨大的耻辱。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各级将领,都在为明朝的屡次失败而愤懑。1641年,农民起义进入低潮期,明朝决定调整战略,集合了精锐部队开始准备与清军进行决战。 经过一番部署,明朝集结了9个边镇的精锐兵力,洪承畴担任统帅,合计13万大军准备迎击清军。这一战便是著名的松锦大战。事实证明,这场战斗的结果极为惨烈,明朝的13万精锐部队,损失超过10万,只有不到2万的兵力得以逃回宁远。可以说,如果没有清军的第四次南下,明朝的军队绝不会轻易集结全部精锐与清军决战,因为这对明朝来说并不符合实际的战略需求。 到了明朝统治的最后几年,各方面的控制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除了外部的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威胁,国内还有蝗灾、旱灾、地震等天灾相继发生,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经济的困境。到了1642年,大量百姓和明军纷纷投身于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中,民众的困境直接导致了局势的全面恶化。 明清两朝的战役故事还有很多,作者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与大家分享。 category:history,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