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句古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意思是,当一个人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和财富,他自然会回到家乡祭祖,炫耀自己的成就,光耀家门。除了祭祖,古人还喜欢通过举办隆重的婚礼或葬礼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力。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厚葬的传统非常盛行,因此,葬礼的规模和是否孝顺几乎被视为等同的标准。那么,清朝末年的第一大太监李莲英为母亲办葬礼时,其规模究竟有多大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1848年出生于顺天府大城县。李莲英的父亲曾是河间府的一个流民,因为经常帮一个无子嗣的叔叔做事,所以被叔叔收养。叔叔为他娶了媳妇,生下了四个孩子,其中李莲英排行第二。后来,李莲英的叔叔去世,李莲英的父母带着全家来到北京谋生,靠制作皮革为生。但由于收入微薄,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李莲英年仅8岁时,就被送到了郑亲王府做太监,之后又被送入宫中伺候。李莲英聪明机灵,凭借一手出色的梳头技艺,赢得了慈禧太后的青睐。然而,慈禧眼前的宠臣还是安德海大太监,李莲英与他相比差距甚大。直到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李莲英才终于崭露头角。
李莲英从安德海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始终谨慎地处理好与主子之间的关系,外出时从不逾越礼仪,这让慈禧对他更为欣赏。因此,李莲英成为了陪伴慈禧太后时间最长的太监,两人早已超越了主仆关系,成了亲近的朋友。李莲英的母亲去世后,慈禧不仅允许他回家处理丧事,还慷慨地赐给他48万两白银,并派遣袁世凯和300名精兵护送他回乡。
拿到慈禧的圣旨后,李莲英信心满满,他立刻召集自己的兄弟们,要求他们去请乡里的长辈和乡绅们,为母亲的葬礼出谋划策,务必把葬礼办得体面非凡。李莲英的两个兄弟回到家乡后,联合了当地20多位乡绅,开始规划葬礼。他们表示,葬礼的初步预算为50万两银子,如果不够,还可以再增加。对于这些乡绅来说,50万两不是一个小数目,甚至没有人办过这么大的葬礼。于是,他们翻阅了《丧仪大全》、《殡葬全书》等古籍,花了十几天时间,才最终敲定了葬礼的流程。当这些细致的安排交到李莲英手中时,他非常满意,表示钱不是问题,但必须严格遵守礼制。
葬礼的日子终于到了,李莲英亲自将母亲的灵柩从通州带上船,通过水路将其运回大城。袁世凯派遣的300名精兵全程护送,为李莲英提供了足够的面子。在李莲英回乡之前,家乡的那条泥泞小路已被拓宽成宽敞的康庄大道。为确保葬礼的壮观,送葬的前几天,大道上被洒上水,并铺上了麦秸。
为了显示家族的排场,李莲英举行了长达35天的流水席。酒席上不仅有丰盛的鸡鸭鱼肉,还根据当地习俗,提供了“十三碗”——四个凉菜、四个小碗酒菜、九个大碗饭菜,且每道菜肴都分量十足。即便有人将碗里的鸡鸭鱼拿走,服务人员也不会说什么,反而会笑着拍肩膀鼓励:“放心拿,不够再来!”尽管李家敞开大门让乡亲们随便吃喝,但最初流水席并不热闹,李莲英很生气地责骂自己的兄弟们:“要不是你们不活人,怎么会这样!”两个兄弟委屈地解释:“二哥,这可怪不了我们,袁大人那三百兵一站,谁敢进来吃饭?”李莲英这才意识到问题所在,赶紧安排士兵们白天休息,晚上巡逻。调整了作息后,流水席终于热闹起来,门庭若市,尤其是许多老人和小孩,纷纷前来享受美食。
考虑到一些老人的身体不便,李莲英还命人在门口放置了八口大缸,里面装满了馒头、鸡鸭鱼肉,供人随意取用。尽管有些人担心李莲英的开销过大,便提醒他:“二爷,这银子真是花得没边没沿了。”李莲英笑着回答:“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老百姓日子艰难,怎么能不周济四方呢?”
村里人平时吃不起的猪肉,在李莲英家成了“随便吃”的美味。李莲英为了满足需要,还在周围县市购买猪肉,并在村外修建了一个巨大的猪圈,专门养殖数百头猪。如此庞大的支出,李莲英丝毫不吝惜,尽力保证葬礼的隆重和丰盛。
经过35天的流水席,李莲英终于完成了母亲的丧事。李莲英为母亲烧掉了大量的纸钱,烧得火热异常,附近的人戏言:“这火烧得都快把天烤熟了!”事后统计,李莲英为母亲的葬礼共花费了55万两白银,甚至超过了光绪皇帝葬礼的50万两银子。这也显示了李莲英当时的权势和财富。
然而,这种极尽奢华的丧礼,也折射出晚清官场的腐败。慈禧去世后,清朝不久便灭亡,李莲英也没有好下场,死后不仅被人刨坟掘尸,甚至还比母亲的葬礼待遇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