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存在时间比后来的大一统王朝还要长,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主要矛盾是相互间的兼并与反兼并之争。尽管各诸侯国在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它们都承认周天子的封号,彼此之间的斗争受到了这个背景的制约。这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冲突的激烈程度,同时也使得一些诸侯国灭亡的进程变得相对较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诸侯国都存在了很长时间。进入春秋时期后,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弱,各诸侯国之间开始频繁争斗,大国吞并小国,一些不知名的小国很早就被灭掉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诸侯国,往往是那些在初轮兼并中幸存下来的国家,这些国家有较强的实力,生存力较强,因此它们的存在时间较长。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不同,秦朝一统天下后,中原地区基本上只有一个王朝。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封建地主与无地农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远比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更加难以调和,因为它涉及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因此,几乎所有的大一统王朝,在其晚期都会出现剥削严重、民众疾苦的情况。随着王朝的发展,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腐化奢靡的生活方式对底层农民造成了沉重压迫。为了生存,许多农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爆发了农民起义,造成了国家的动荡。最终,王朝要么被起义军推翻(如明朝),要么被权臣篡权(如东汉末年)。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缓慢,国家的实力积累也较为缓慢,因此各国的“洗牌”周期相对较短。而大一统王朝由于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复杂化,导致重新洗牌的周期逐渐缩短。 对于这一现象,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