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百年工运人物记
第二十七期
蒋筑英:一束穿透半个多世纪的“光”
盛夏的长春光机所实验室里,一台精密光学设备无声运转,身旁静静陈列着一枚斑驳的镜头——这是1965年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的“眼睛”。
蒋筑英研制的传函测试仪。
六十载光阴流转,第三代设备已迭代升级,但这枚承载初心的镜头始终被珍视,就像它的创造者、全国劳动模范蒋筑英的名字,从未在时光中褪色。
1956年的北大图书馆,蒋筑英总在闭馆时最后离开。11个寒暑假,有8个在此度过,课本翻得起了毛边,5门外语笔记写满十几本。毕业分配时,他婉拒父母回江南的请求,攥着自荐信北上:“我的专业是光学,最大的光学基地在长春!”
推开长春光机所的门,蒋筑英成了中国光学事业开拓者王大珩的研究生。
新中国光学曾深陷困境:造不出精密镜片,更遑论光学仪器。王大珩将“研制传递函数测试仪”的空白课题交给蒋筑英。这是判断镜头质量的“火眼金睛”,当时仅少数国家能造。
蒋筑英(右)与导师王大珩在探讨工作。
蒋筑英搬进实验室,700多个日夜,焊枪烫起泡,公式算到指尖发麻。1965年,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诞生,外国学者惊叹:“该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的本事!”那年,他未满30岁。
20世纪70年代,国产电视色彩失真,蒋筑英日夜攻关,摇计算机到手柄发烫,最终写出《彩色电视摄像机校色矩阵最优化程序》,为色彩装上“中国坐标”。
蒋筑英的办公室门永远敞开,他把别人的事记在小本上,有求必应。素不相识的人求讲课,他写出8万字讲义;帮同事改论文却不愿署名。两次出国,他省吃俭用为所里带回打字机、光学器材,自带榨菜“抠”外汇。有人不解,他答:“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愿意别人踩着我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蒋筑英生前的办公桌。
1982年6月,蒋筑英赴成都执行紧急任务,因劳累过度猝然离世,年仅44岁。导师王大珩潸然泪下:“刚要把重担交给他,他却走了……”
如今,透过镜头折射的光,他的身影清晰可见。这束劳模之光,穿透半个多世纪,永远闪耀在共和国的工运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