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调动大军三路攻打蜀国,目的在于彻底消灭蜀汉。其中,邓艾带领兵力从狄道出发,进攻姜维,诸葛绪从祁山出兵,计划切断姜维的退路,而钟会则率领大军攻占汉中。当时,蜀国兵力仅剩9万,姜维因害怕宦官黄皓的迫害,北伐失败后便屯兵于沓中。
姜维接到曹魏大举进攻的消息后,迅速向刘禅报告,但刘禅却听从黄皓的劝告,拒绝出兵防守,最终导致汉中失守。面对这场危机,姜维与廖化、张翼等将领联合在剑阁设防,试图阻挡钟会的军队。然而,邓艾趁机绕过姜维的防线,成功带领万余精兵渡过阴平小郡,直扑成都。这时,刘禅才意识到形势的严峻,立即命诸葛瞻和父子率兵迎战邓艾,但由于诸葛瞻缺乏实战经验,他们很快被邓艾击败。
邓艾随即逼近成都,刘禅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应对。当时,谯周主张投降曹魏,而北地王刘谌则坚决反对,要求与敌军死战到底。最终,刘禅选择了向邓艾投降,这也标志着蜀汉的灭亡。
那么,为什么刘禅会在成都尚未陷落之时选择投降呢?难道他真的是所谓的“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刘禅投降有其深刻的原因。如果他选择死战,蜀国将面临三种可能的不可控局面。
第一种局面:姜维可能提前退休,引发兵变
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后,蜀国内部的矛盾加剧。之前,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权力过大,连姜维等大将也对其畏惧。因此,姜维才选择在沓中屯兵。然而,一旦刘禅坚持死战,姜维面临的处境将异常艰难。当时,姜维手中的兵力只有5万,而敌军兵力数倍于他。姜维虽然不可能放任成都沦陷,但他若全力对抗钟会,又无法及时支援成都。此时,姜维可能会通过制造矛盾或与钟会合作,陷害邓艾,暂时逼停敌军进攻。然而,若司马昭亲自率兵前来调查,钟会和邓艾可能会联手除掉姜维,从而导致蜀国的军队陷入内乱,最终整个蜀汉可能会崩溃。
第二种局面:孙吴可能趁机攻占蜀地
在蜀国灭亡的过程中,孙吴也在暗中寻机扩张。《襄阳记》记载,孙休曾派陆抗等将领进攻蜀国的永安城,企图趁机瓜分蜀地。如果蜀国因内部纷争而陷入混乱,孙吴必然会趁机出兵攻击,借机占领蜀地。而这一举动可能引发钟会与邓艾联合反击,但如果孙吴倾全力攻打,蜀国的防线很可能会崩溃,最终导致蜀地被孙吴占领。
第三种局面:蜀国内部可能爆发内讧
蜀汉政权内部有多个派系,包括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本土派等。如果刘禅选择死战,蜀国内部的矛盾可能会加剧,甚至引发内讧。在刘禅面临危局时,许多官员开始指责他听信黄皓,指望他投降曹魏。部分官员甚至建议刘禅投降南方的孟获,以保全性命。这种局面将导致蜀国朝廷陷入极度动荡,而成都的防线也因为缺乏优秀将领和兵力而难以坚持。此时,刘禅若继续坚持死战,不仅会面临敌军的压倒性进攻,还可能因为内部纷争而被众叛亲离,最终被俘或杀害。
综上所述,刘禅的投降其实是基于对蜀国未来局势的深刻判断。从某种意义上看,虽然刘禅投降了曹魏,但他保护了刘备一脉的后嗣,也避免了成都及蜀国人民遭遇更大的灾难。因此,刘禅的决定虽然充满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许并非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