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5月11日,他凝视着地图,眉头紧锁。与国民党45万大军对峙这么久,今天他终于闻到了战斗的气息,显然,蒋介石已经迫不及待要行动了。
前一天,国民党三个兵团——欧震、汤恩伯、王劲久——已经开始朝莒县、沂水、锐庄、淄博一线推进,而今天,张灵甫带领整编第74师从垛庄出发,经过孟良崮,向坦埠以南进攻。
根据国民党的布阵,粟裕判断,敌人显然把整编第74师作为主力,其他兵团负责支援和掩护,直接瞄准华东野战军的指挥部。他本可以选择先清除沂水、苏村一带的敌人,但粟裕并没有选择容易的路径,而是决定挑战最强的目标——直接击中敌人的中心。
张灵甫绝不会想到,粟裕竟然把整编第74师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整编第74师原本是王耀武领导的第74军,它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极强,装备美式武器。这个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蒋介石对其赞誉有加。
粟裕认为,若能够击败整编第74师,不仅能在实力上压制敌人,还能在精神上重创他们。因此,他决心集中力量歼灭这个敌人。陈毅听后,立刻表示全力支持。
确定目标后,粟裕迅速部署兵力,决定在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的区域展开作战,集中五个纵队——第一、第四、第六、第八和第九纵队进行主攻,其他纵队则负责阻援,确保敌人无法增援。
很快,消息传到中央,毛主席直接指示:“国民党军已经出动,你们要全力以赴打好这一仗,如何打、打谁,由你们自行决策。”毛主席的支持极大鼓舞了粟裕,给了他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然而,要消灭整编第74师并不容易。汤恩伯不仅部署第七军进行支援,还派遣了两支部队分别从左右进行掩护,整编第74师并不是孤军作战。粟裕意识到,敌人可能尚不知晓华东野战军的真实意图,如何在不暴露战术意图的情况下,将整编第74师包围?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粟裕制定了四项关键命令:
第一,命令第四和第九纵队正面与整编第74师展开激战;
第二,命令第六纵队隐蔽行动,协同洗衣纵队切断敌人的后路,进攻孟良崮西南的垛庄;
第三,命令第一和第八纵队分别对整编第25师和第83师进行攻击,削弱敌人保护力量;
第四,命令第二、第三、第七和第十纵队分别在整编第74师的两翼外围设防,阻止其援军进入。
这四项命令一出,整个战局变得风云变幻,双方的决战一触即发。
1947年5月13日,整编第74师向杨家寨和水塘崮的华野驻地发动进攻。凭借之前与解放军的交战经验,张灵甫以为只要主力集中进攻单一阵地,解放军肯定不会正面抵抗。然而,令他吃惊的是,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解放军始终没有撤退的迹象。
与此同时,张灵甫得知自己部队的左右翼被解放军牵制,但他并未太在意。他认为,凭借整编第74师的优势力量,应该能够轻松击退敌人的进攻。然而,张灵甫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右翼由李天霞指挥。
李天霞是王耀武的黄埔同学,曾经当过张灵甫的上级,职位上却一直被张灵甫压制,心中有着不小的嫉妒。在汤恩伯的部署下,李天霞本应带领部队确保整编第74师的右侧安全,但他并未按照命令行事,而是只派出了一个连,导致右侧防线漏洞百出。
由于国民党内部的不协调和互相猜忌,粟裕抓住了机会,对整编第74师实施了半包围。这时,张灵甫意识到形势不妙,急忙上报汤恩伯请求撤退至垛庄。然而,垛庄早已被解放军占领,张灵甫的后路完全被切断。
此时,整编第74师已经被包围,面对的选择只有两条:一是突围,二是坚守孟良崮等待救援。张灵甫的参谋长魏振钺建议突围,但副参谋长李运良建议坚守孟良崮。
然而,魏振钺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原因在于他并非整编第74师的原成员,而是从外调来的干部,且张灵甫和汤恩伯早已计划将部队集中在孟良崮。
最终,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灭,张灵甫也命丧沙场。根据记载,在战斗即将结束时,张灵甫下令部下将领自杀,副参谋长李运良不肯执行,最后用枪伤自己,假装死于战场。而参谋长魏振钺则选择投降,被俘后送到解放军训练营改造。
李运良和魏振钺的命运截然不同,李运良回到了家乡,而魏振钺则成为了解放军的一名教员。
对于整编第74师的覆灭,粟裕有三点深刻的分析:
首先,整编第74师在之前的战役中已经受到了重创,许多老兵在涟水战役和淮阴之战中牺牲,导致战斗力大大减弱;
其次,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也加速了整编第74师的覆灭,李天霞的冷漠态度直接导致了敌人无法协同作战;
最后,张灵甫虽然勇猛,但他的指挥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而粟裕则是善于寻找战机的战略家。
孟良崮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粟裕时感慨道:“能歼灭第74师,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