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戏曲家,曾对卫青做出过这样一番评价:“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卫青的军事生涯及其为人处事的智慧。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臣,卫青在军中掌握了超过五年的大权,而汉武帝对他从未产生过任何疑虑,甚至没有任何关于他被陷害的记载。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卫青不仅成功避免了权力斗争的陷阱,而且始终得到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堪称古今少见的“善始善终”。
很多人认为,卫青能够获得汉武帝的深厚信任,可能与他忠诚可靠、心胸宽广以及他姐姐卫子夫成为汉武帝皇后有关。然而,这些外在的因素并不是卫青获得信任的根本原因。即便放眼整个两汉400多年的历史,也很难找到像卫青这样既是外戚又能获得如此深厚信任的大将。 卫青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父亲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官,而母亲则是平阳侯府的奴婢。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卫青的身份是奴婢,所以他从小生活贫困、饱受压迫。少年时的卫青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过上安稳的生活。他的家境贫寒,甚至连吃饱饭都成问题。 卫青的命运转折发生在他的三姐卫子夫获得平阳公主的推荐进入宫中,随后卫青也得以进入宫中,成为一名禁卫兵。成为禁卫兵后,卫青的命运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怀孕了,但却遭到了陈皇后和馆陶长公主的嫉妒。她们指使人绑架卫青,并企图将其杀害。幸运的是,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他一命。事后,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并将卫青升任为建章监、侍中和太中大夫,甚至还奖励了他数千金。这一系列的升迁让卫青从一个贫寒的禁卫士兵,瞬间变成了汉朝的高官。 在汉武帝为了打破九卿贵族的权力垄断,特设内朝并任命卫青为内朝官员后,卫青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他开始担任更为重要的职务,甚至掌握了大权。然而,许多人认为他能够得到如此重用,完全是因为他姐姐卫子夫的身份和一些运气,而与他本人的才能并无太大关系。 然而,卫青的真正才华并不仅仅在于他家人的关系,而是在于他为人处事的智慧与军事实力。卫青第一次上战场便取得了惊人的胜利,战果之大甚至超过了许多资深将领的终身功绩。他率领汉朝的精锐骑兵彻底扭转了汉匈战争的局势,这一战让他名声大噪。 在历史上,许多因功高而引发主君疑虑的将领屡见不鲜,但卫青却在高功成名后始终未引起汉武帝的疑虑。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另一方面也因为卫青有着极高的分寸感。在一次与匈奴的战斗中,一名叫苏建的将军因被匈奴埋伏击败而逃回卫青的军营。面对如何处理苏建的问题,卫青并没有草率下结论,而是选择将决定权交给汉武帝,表示由皇帝裁决。卫青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宽宏大度,也为皇帝留出了决策空间。 卫青的处事分寸,也表现在他与李敢的关系上。李敢因不满卫青曾让其父李广含恨而死,便趁机找机会与卫青发生冲突。作为大将军,卫青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权力反击李敢,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默默忍受,避免了与李敢的矛盾公开化,避免了给皇帝和大臣们带来不好的印象。尽管霍去病射杀李敢的原因至今无从考证,但卫青的宽容与深思熟虑,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卫青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与高风亮节,他善于把握分寸,处理得当,既得到了汉武帝的深厚信任,也得到了朝中将领的拥护。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军事英雄的传记,更是关于为人处事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