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御前侍卫随时携带佩刀,皇帝难道不怕他们刺杀自己吗?这个问题让我们从清朝皇帝如何重视自己的安全开始探讨。
首先,清朝的皇帝在饮食上非常严格。每一道菜肴必须经过专人试吃,确保无毒后才会端上皇帝的餐桌。而且,无论菜肴多么美味,皇帝最多只能吃三口,吃完后,这道菜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不再出现在皇帝的餐桌上。这样做有两个主要目的:
1. 避免别人知道皇帝的口味,防止有人故意下毒。
2. 每天吃不同的菜,既能让皇帝保持营养均衡,又能让他享受多样的饮食乐趣。
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还是为了防止毒害事件的发生,确保皇帝的安全。
既然连饮食都要如此小心,皇帝身边的佩刀侍卫更是需要格外防范。侍卫随身佩刀,万一有心人混入其中,直接抽刀刺杀皇帝怎么办?近距离的攻击,皇帝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因此,皇帝究竟是如何确保这些侍卫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呢?
首先,能在皇帝身边担任职务,尤其是“保镖”类的侍卫,选拔是非常严格的。作为皇帝的第一道防线,御前侍卫的选拔标准异常高,他们必须来自清朝的“上三旗”(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这些侍卫绝大多数是满族世家出身,汉人无法参与选拔。
御前侍卫隶属于“侍卫内大臣处”,该机构负责管理侍卫工作。根据职级来看,清朝对侍卫的管理非常严格。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为从二品,从官职上看,这些职务几乎等同于现代的高级政府官员。
不仅如此,侍卫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忠诚度都会经过详细的调查,确保每个侍卫都完全可靠。如果存在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哪怕个人素质再好,也无法成为御前侍卫。因此,能成为皇帝身边侍卫的人,往往与皇室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大多是出色的武将或者宗室成员。
这些侍卫经历层层筛选,几乎没有刺杀皇帝的动机。他们的忠诚度经过严格审查,且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后果非常严重。清朝有“连坐法”,如果御前侍卫背叛,除了自己会被处死外,连带其家人也会受到株连。由于侍卫大多数出身显赫,家族庞大,因此一旦行刺失败,不仅自己家破人亡,连整个家族都会遭殃。试想,一个侍卫敢去冒这样巨大的风险吗?
更重要的是,能成为御前侍卫,不仅仅是个“美差”,更是一条晋升的捷径。侍卫的身份、待遇都非常优越,他们穿戴黄马褂,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地位。黄马褂这种服饰,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侍卫穿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极高的尊敬。
侍卫们的薪酬也非常丰厚。以乾隆四年为例,守卫皇帝的御前侍卫年薪高达一万两白银。而且每当皇帝外出时,随行的侍卫还会获得额外奖励。此外,御前侍卫离皇帝最近,皇帝最为信任的人之一,许多朝廷重臣的成长,正是从侍卫岗位起步,建立了与皇帝的深厚关系。
不仅如此,御前侍卫的官职也很高。即使是最低等级的“蓝翎侍卫”,他们也是“正六品官员”,比许多地方的县官级别还要高。个别最高等级的侍卫,甚至能升至“正二品”的地位。
综合来看,御前侍卫不仅待遇丰厚、地位显赫,而且他们和皇帝的关系亲近,没有理由去伤害皇帝。因此,尽管他们身边带刀,皇帝完全不必担心会有刺杀的风险。毕竟,谁愿意因一时的冲动,毁了自己的一生,并且连累整个家族呢?
因此,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居然没有一次御前侍卫刺杀皇帝的事件发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皇帝身边侍卫的忠诚和清朝朝廷的管理体系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