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注定铭刻在历史上的日子。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刻,举国欢庆,万众一心。
然而,在这个全国沸腾的时刻,蒋介石——曾经毛泽东的对手——在做什么呢?他又是如何度过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的呢?
那一天,蒋介石并不在台湾,而是位于广州东山梅花村32号的陈济棠公馆。蒋介石的住所中一片寂静,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正在椅子上沉思的蒋介石迅速回过神,拿起了电话。
电话那头是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他已经打了好几次电话,询问蒋介石是否下令让空军起飞。蒋介石每次的回答都是“再等等”。
原来,蒋介石得知中国共产党将在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后,曾考虑派遣空军前去空袭北京,试图破坏这次盛大的仪式。但他始终未下定决心。
电话中,周至柔再次催促:“再不出发,就赶不上时间了。”终于,蒋介石做出了决定:“任务取消。”这样,一场企图破坏开国大典的空袭计划被终止了。
那么,蒋介石为何会在最后一刻放弃这次精心策划的空袭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即便空袭成功,天安门地区被摧毁,那又能改变什么呢?大势已去,蒋介石如果做出这种极端行为,不仅无法挽回局面,反而会激起全国人民对他的愤恨,甚至成为世界瞩目的笑柄。而且,如果他下达空袭命令,导致故宫毁坏,岂不就像当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一样?那时,他将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蒋介石深知,自己的失败已经无法逆转,但他并不想被历史记住为一个民族的罪人。虽然空袭计划取消,但蒋介石心中依旧充满了不甘。
事实上,这次空袭即便执行,也未必成功。中国共产党早已为开国大典做好了充分准备。当天,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已做好实弹检阅,外围的防守也非常严密。所以,即使蒋介石发动空袭,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除了取消空袭计划,蒋介石那天还在不断与美国政府联系。当时,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代表他与美国方面交涉。在蒋介石焦急等待的过程中,终于接到了宋美龄从美国打来的电话,得知美国将继续支持蒋介石政权,并且不会承认新中国。然而,蒋介石明白,这种支持不过是空口承诺,实质上并无太多实际意义。但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丝安慰。
取消空袭后,蒋介石的心情依旧烦躁不安。他坐在收音机旁,听着广播中不断传来中国共产党日渐胜利的消息,听到自己政权的恶评。他愤怒地关掉收音机,来到院子里散心。其实,蒋介石的不悦更多的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些人,特别是李宗仁,让他心生不满。
那天下午,蒋介石再次打开收音机,继续听新闻。当他听到曾经效忠于他的部下有不少人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庆典时,蒋介石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不禁大声咒骂,愤怒至极。尽管蒋介石没有亲眼看到开国大典的盛况,但他可以想象出那场场面,心中却充满了苦涩与失落。
随着夜幕降临,广播里又传来了一个消息:北京破获了一起国民党特务破坏活动,原来国民党特务木剑青在9月20日被捕,并招供了国民党中统局的捣乱计划。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再次大发雷霆。然而,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正式成立,历史的车轮已不可阻挡。
1949年10月1日,对于蒋介石而言,或许是他一生中最漫长、最难过的一天。也许蒋介石曾经幻想过,如果那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是自己该有多好,但一切已经无法改变。蒋介石就这样度过了这一天,心情沉重,内心充满苦涩,目睹着中国的未来在自己面前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