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字季玉,来自江夏。
刘焉担任益州牧时,刘璋与兄长刘范、刘诞一起留在京城,充当人质。刘焉在与朝廷的联系被断绝后,朝廷决定派刘璋前往益州,警告刘焉不得轻举妄动。
194年,刘焉去世,刘璋接任益州牧。赵韪在此时发动叛乱,刘璋凭借果断的手段成功镇压了叛乱。
211年,刘璋派遣法正率军迎接刘备。第二年,刘璋发现张松有叛变之心,便将其抓捕并处死。随后,刘璋与刘备展开了长达三年的益州争夺战。
214年,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最终投降。吕蒙袭取荆州成功后,孙权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刘璋于221年去世。
许多人认为刘璋软弱无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刘焉去世后,按照惯例,刘焉的三子刘瑁应当继位。刘焉多年来一直将刘瑁培养成接班人。然而,益州的两位权臣赵韪和庞羲并不同意这个安排。
原来,刘焉的儿子曾与马腾策划过袭击长安的计划,但事败后,庞羲弃官归隐,并将刘焉的子孙带到益州。庞羲通过这次投机成功获得了刘焉的信任,成为东州派的领袖,与赵韪共同掌控益州的政权。刘璋被视为温和且无威胁的接班人,因此被推举为益州牧。
刘璋上任后不久,便迎来了一个大麻烦。朝廷任命了颍川人扈瑁为益州刺史,扈瑁携朝廷的命令南下,带领荆州别驾刘阖联合益州将领沈弥、娄发、甘宁等发动叛乱。面对这一局面,刘璋决定依靠赵韪的军队,成功击败了两路叛军。
击退敌人后,刘璋迅速采取了两项措施:
1. 让长子刘循娶庞羲的女儿为妻,结为亲家。
2. 在庞羲的支持下,将赵韪调往防守东部,成功削弱了赵韪的权力。
尽管赵韪的东州兵曾在成都作乱,刘璋却始终没有采取行动,表面上似乎对民众的骚扰视而不见。这一做法给了赵韪一个错觉,认为刘璋软弱,甚至开始暗中图谋取而代之。
200年,赵韪以东州兵扰民为借口,发动叛乱,结果引发了蜀郡、广汉、犍为三郡的响应,几乎整个四川盆地都陷入了叛乱。面对这一局面,刘璋没有慌乱,他坚决指挥东州兵与叛军作战,最终大败赵韪的势力,赵韪的部下庞乐和李异在目睹东州兵的强大后,也纷纷反叛,杀死赵韪并投降刘璋。
然而,庞羲依旧是一个隐患。刘璋以防备张鲁为名,将庞羲调派到巴西郡,成功摆脱了这个权臣的威胁。虽然庞羲曾一度想背叛,但最终被幕僚程畿劝阻。
刘璋虽然看似软弱,但实际上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稳住了益州的局势,并逐渐接管了刘焉留下的家业。
刘备与刘璋的关系恶化后,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拉锯战。庞统之死使得刘备阵营少了一名顶级谋士,益州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双方在益州北部的控制区域几乎相当,刘璋仍然保有不小的实力。
此时,益州的郑度献计给刘璋:通过坚壁清野,摧毁刘备的后勤供应,使其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战斗。郑度提议驱逐巴西、梓潼的百姓,烧毁粮草,并构筑坚固防线。郑度认为,刘备如果得不到支持,迟早会崩溃。
然而,刘璋拒绝了这一建议,表示:“我听说应当安民保境,不应通过迁民以避免敌人。”他认为应该以守护百姓的利益为先。
最终,刘备围困成都,城中士兵三万,粮草足以支撑一年,而百姓和官员们都决心抵抗。然而,刘璋却对局势产生了动摇。他回顾自己与百姓共同度过的二十多年,感到自己未能施恩于百姓,且三年的战争已让百姓疲惫不堪。于是,他决定打开城门,投降刘备。
刘璋并非不能征战,但他显然更适合做一位守成之君。在他的治理下,益州经济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尽管有张松、法正等人的叛变,刘璋仍然赢得了不少士人的支持。
黄权坚决反对刘备入川,他认为如果刘备进来,益州就会面临二君争执的危机。王累在城门前自杀以表忠诚,张任在被俘后慷慨赴死。刘璋投降时,许多人都为之感到惋惜。
刘璋,是一位仁义之君,尽管他不适合征战四方,但在管理和守护家国方面,他的能力并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