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的村庄中,95%是明初时期新建的,这意味着,当时的移民将这个地区重新开拓,视其为荒芜的无人区。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明朝,汉族可能只能在江南、淮南和岭南这些地区生存,成为一个局部化的民族。
根据人口密度图,宋代四川人口为1200万,元朝末期降至80万,而明朝末期曾达到400万。清朝时期,为了填补四川的空缺,大规模的迁移使四川人口大幅回升至3500万。特别是在明初时期,江西人口为1200万,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南直隶和浙江人口为2600万,山西为380万。
从这些图示来看,蒙古入侵和元末的农民起义给淮南、北洋和四川带来了严重的战乱,导致了大量人口减少和文化衰退。若没有洪武大移民,四川、华北和甘肃的人口将更加稀少,陕西、甘肃和云南在元朝时期的色目人群体也较为庞大。
明初时期,江南成为汉族的主要经济和文化中心,江南人对后来的文教系统和重要人物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六小龄童、周恩来、蔡元培、秋瑾和鲁迅等人物均出自江南地区。尽管如此,广府平原和潮汕平原的总人口相当,约各为150万。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中国的汉族人口分布并非完全依赖明朝的移民政策。直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仍高度集中在江南和江西,尤其是明朝政府进行的大规模迁移后,才开始见到人口的自然恢复和流动。清朝的稳定局面和太平天国战乱的影响,以及同治时期的西北战乱,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均衡分布。
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沿袭,尤其是在西汉时期,人口分布呈现出以陈留为中心的十字形结构。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隋唐时期,南方的成都、扬州、广州和泉州逐渐崭露头角,形成了初步的城市群,而大运河的修建与京沪线的重合也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的崛起。
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的集中可谓是极为显著,特别是在大运河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口分布仍保留着许多历史上的痕迹,尤其是与交通规划密切相关的京沪线、平汉线和陇海线,成了人口密集区域。
明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尤为集中,尤其是江西和江南东路,成为了全国人口的主要分布区。这一局面在元朝后期尤为明显,元朝初期的人口大幅下降,南方的四川甚至从1200万锐减至90万。而在北洋地区,尽管山西的汾水河谷和上党谷地人口一度增加,但整体人口依然较为稀少。
随着太平天国的战乱,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力大幅下降,人口减少尤为严重。尤其是吴语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上海的崛起与长毛大乱密切相关。战乱导致的人员迁移和人口减少,也影响了现代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
总体来说,元代和明初时期的战乱导致了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均衡,特别是四川、江西和江南地区。而太平天国的战乱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人口比例的下降和文化的衰退,都成为现代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背景。
今天,现代中国的汉族人口已逐渐均衡分布在各地,这种变化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明朝的移民政策、清朝的稳定、太平天国的战乱等。然而,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南北差异,仍深深影响着今天的地理格局和人口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