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新社的报道,2023年3月31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宣布,芬兰将在“几天内”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这一消息让人不禁回想起芬兰在二战前后复杂的历史,尤其是芬兰在与轴心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摇摆态度。芬兰究竟算不算二战的轴心国呢?这一问题一直是历史爱好者讨论的焦点。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芬兰在二战时期的历史,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芬兰如今选择加入北约的原因。
二战期间,芬兰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到底芬兰算不算轴心国家?这个问题至今仍引发不少讨论。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芬兰在二战时的具体角色和历史背景。
芬兰的二战历史始于1939年的苏芬战争。当时,苏联与芬兰爆发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苏联为了自身安全,试图通过扩张来获得更广泛的战略缓冲区。根据1939年8月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与纳粹德国暗中划定了欧洲东部的势力范围,芬兰被划归苏联势力范围。苏联向芬兰提出领土交换的要求,芬兰拒绝后,战争爆发。
尽管芬兰在战争中奋力抵抗,但最终不得不与苏联达成协议,割让部分领土。尽管如此,芬兰成功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在战争结束后,芬兰为了避免未来再次遭到侵略,寻求与轴心国如德国和日本的外交关系。尽管芬兰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但它并没有正式加入轴心国阵营。
苏芬战争对二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暴露了苏联的扩张意图,这为苏联在二战中扮演更大角色奠定了基础。其次,芬兰在战争中的顽强抵抗为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最后,虽然芬兰寻求与轴心国建立联系,但它并未成为轴心国的一部分,这让芬兰在战争结束后没有承担战争责任,成功保持了独立。
进入1941年,芬兰与苏联再次开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继续战争”。芬兰作为德国的同盟国,试图收回在苏芬战争中失去的领土。直到1944年,芬兰才与苏联达成停战协议,并同意驱逐德国军队,断绝与德国的关系。
在这些战争中,芬兰的立场显得模糊。一方面,芬兰曾与轴心国合作,共同对抗苏联;另一方面,芬兰又在战争结束后与苏联达成和平协议,保持了中立。可以说,芬兰在二战期间的地位介于轴心国家和中立国之间,难以简单归类。
尽管芬兰曾在苏芬战争期间与轴心国合作,但它始终没有正式加入轴心阵营。战争结束后,芬兰为了避免再次被卷入冲突,开始寻求与苏联的和解,并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这种外交策略为芬兰维持独立与稳定打下了基础。
芬德同盟的存在,帮助芬兰在二战中保持了相对独立,也使其避免了完全被苏联吞并。由于芬兰未正式加入轴心阵营,它在战后得以免除战争责任,继续维持独立。
在与苏联和解后,芬兰与曾经的盟友德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剧变。1944年到1945年间,芬兰与德国爆发了拉普兰战役,芬兰最终在战役中获胜,德国损失惨重。
战后,芬兰力求保持中立,与苏联和西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这一时期,芬兰通过加强与邻国的关系和注重内政的稳定,逐步走向繁荣。
总结来看,芬兰在二战期间的角色复杂而微妙。尽管芬兰与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并未正式加入轴心国阵营。战后,芬兰努力维持中立,并与苏联及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因此,芬兰既不是轴心国,也不是完全中立国。
如今,芬兰选择加入北约,这一决策可能对欧洲地缘政治产生重要影响。芬兰加入北约后,北约将能在俄罗斯边境部署更多部队,这可能引发俄罗斯的反应。然而,芬兰和瑞典在美国等北约国家的支持下,这有助于缓解来自俄罗斯的压力。芬兰的北约之路或许与乌克兰问题的复杂局势息息相关。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芬兰选择加入北约并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