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自古相邻,但两国关系常带着深厚的矛盾。文章认为,历史上几乎每次较大的冲突都是由日本挑起的,虽然中国在多次交锋中并未遭受根本性失败,但也从未彻底压制对方,因而埋下了隐患。作者主张:若将来再发生战争,中国应力求彻底胜利,以免类似纷争反复出现。
回顾历史,早在汉代《后汉书·东夷传》中就有关于日本(古称“倭”)的记载,最初的交往以友好与文化交流为主。到了唐朝,两国交流达到高峰,日本遣唐使带回了大量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但同时,中日之间的首次大规模冲突——白江口之战——也发生在这一时期。那时朝鲜半岛分裂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日本支持百济,而唐朝与新罗结盟,双方在海上交锋,唐军凭借更大的战舰和有力火力取得胜利,日军损失严重。此战之后,日本对中华大地的直接入侵明显减少,转而大量学习唐制文化,影响延续甚久。
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出兵征讨日本(1274年和1281年),规模庞大但遭遇台风与疫病,最终未能征服日本,留下“神风”传说。明朝时期,日本海盗(倭寇)长期骚扰中国沿海;到丰臣秀吉时代,日本又两度入侵朝鲜,明朝出兵相援,战争经过了平壤战役、海战与陆战,双方消耗巨大,最终局势回到平衡。近代以来,随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甲午战争(1894–1895)中清朝失败,马关条约的赔款和割地使日本进一步壮大,这也为后来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积累了实力基础。
近代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作者强调这是近代史上的深重灾难,造成了大量伤亡与深远影响。文章指出,战后日本在历史认识与道歉问题上存在争议,部分人士和政治力量不承认或回避侵华罪责,这在中日关系中形成长期摩擦的根源之一。
关于当下与将来,文章表达了对日本某些动向的担忧:一方面认为日本国内对中国存在不少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指出日本近年逐步放宽军力发展限制、增加军费、推进远程打击能力与海上力量建设,这些变化在作者看来具有针对性,值得关注。作者还批评日本右翼势力在国内政治中的影响,认为他们对二战史实的美化与对战犯的容忍,都可能刺激地区紧张。
最后,文章列举了东海、台海和南海等多个敏感方向,指出若日本继续在这些问题上采取挑衅行为,可能会对地区稳定构成威胁。基于这一系列历史与现实因素,作者重申立场:为避免“后患无穷”,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应力求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根本上消除反复发生的风险。(文中观点为作者立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