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终于意识到建立现代化军队的重要性。清军之所以无法打败近代化的军队,不仅因为武器落后,更因为战斗素养和军队的作战意志差距过大。与西方军队相比,清军的作战意志远远不够强大,甚至在稍有损伤的情况下,军队就容易崩溃逃散。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着手建立新军,期望通过模仿西方的训练方式来增强军队战斗力,保障清朝的统治。虽然新军数量庞大,总共编练了13万新军,但其中只有北洋六镇的军队不断扩充,最终成为清朝北方的主力军,控制了整个北中国。那么,袁世凯究竟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将北洋军发展成如此强大的军队呢?
提到清末新军,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袁世凯在小站的练兵。清朝皇族惯于运用政治手腕,精明地通过军队将领之间的相互制衡来维护统治。于是,除了袁世凯的新军之外,聂士成、张之洞等将领也都接受了命令,开始训练自己的新军。
这些新军的命运却各有不同。其中,聂士成的武毅军命运最为悲惨。聂士成原本是淮军的将领,受朝廷命令训练直隶的新军。后来,武毅军受直隶总督荣禄的指挥,改名为武卫军前军。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武卫军前军英勇作战,但最终聂士成战死,军队的残部无法再维持战斗力,兵员大多溃散。聂士成的新军也因此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剩下的两支最为精锐的新军,就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张之洞的武汉新军。北洋军最终发展成为北洋军阀,统治了中国北方近二十年,直到蒋介石的北伐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相比之下,武汉新军虽然在辛亥革命时爆发了武昌起义,并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它的实力远不足以与北洋军对抗。而当时的南方革命党力量分散,各地的督抚虽然名义上支持革命,但实际上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北洋军能够成为强大的军阀力量,袁世凯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晚清的动荡局势决定了一个军队能否发展成全国性的大军阀需要具备多个条件。首先是天时。甲午海战后,李鸿章的淮军几乎被日本打垮,新的军队建设急需开始。这时候,袁世凯崭露头角,成为清政府信任的核心人物。
袁世凯生于1859年,年轻时本是科举失意的举人。在两次科举失败后,他转而投身军界。虽然宋代以后武人的地位较低,但袁世凯的选择并非偶然。他首次引起李鸿章的注意,是因为他平定了朝鲜的叛乱,成功维护了清朝的宗主国地位。甲午战败后,袁世凯被李鸿章调任天津,开始了新军的编练工作,并且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保住了自己的军队。
但仅仅依靠时机并不够,袁世凯的为人处世技巧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关键。袁世凯不仅是东南互保的积极参与者,他还借此机会大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巩固了与列强的关系。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成为列强眼中的“新代理人”,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到了北洋大臣的位置,袁世凯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政治与军事力量,清廷中的慈禧、光绪等人都不得不与他妥协。
相比之下,张之洞的武汉新军发展缓慢。张之洞编练新军的目的是为了“自强”,而不是建立军阀。因此,他的部队并未从根本上寻求政治控制。尽管他要求新军士兵必须识字,并规定有一半士兵要有文化素质,但武汉新军在数量和战斗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北洋军。到张之洞去世时,武汉新军仅有一镇兵力,且其领导层对上级的依附性较弱。
袁世凯则通过强力控制军队,实现了对北洋军的完全掌控。为了培养自己的核心力量,袁世凯设立了多个军事学校,如天津武备学堂和北洋武备速成学堂,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忠诚的军官,如段祺瑞、冯国璋等都出自其中。此外,袁世凯的“勇营制度”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对部队的控制,士兵对长官的依附性极强,军队的凝聚力远超其他新军。
因此,袁世凯才能凭借北洋军与清廷谈判,最终成为民国的第一任总统。而武汉新军则因缺乏足够的军力和凝聚力,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总之,袁世凯的成功不仅源于天时地利,更得益于他在政治、军事上的精明操作和强力的军队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