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出现了大约490位皇帝,去掉那些被后代追封的,真正当上皇帝的只有大约420位。而这些皇帝中,大多数人都表现平平,能在历史上留下些许成就的,甚至被称为“守成之君”的都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能够守住江山的帝王真不多,而那些成功守业的皇帝,都是以独特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例如,清朝的雍正帝。虽然康乾盛世的“康乾”二字经常被提起,似乎很少有人提到雍正,但实际上,他在缔造康乾盛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雍正的治国理政,清朝能否维持长久都成疑。
历史上,大部分帝王都庸碌无为,甚至是昏君、暴君。真正能被称作“千古一帝”的皇帝,少得可怜,恐怕也就五个左右。有些人认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应该是千古一帝,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清圣祖也应该入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明太祖的千古一帝之名没有太大争议,唯一的争议点在最后一个人选上。有人认为是清圣祖,也有人提到明成祖,甚至认为宋武帝应该算一个。
不过,清圣祖不应被列入千古一帝之列,主要是因为他晚年怠政,治国松懈,国库空虚,和明朝的万历帝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果从古代帝王的成就来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四人是千古一帝中的佼佼者。或许还有些其他帝王很不错,但与这四人相比,差距明显。如果再挑选一位可以入选的人物,隋文帝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远胜于清圣祖。
如果从四位千古一帝中选出最具个人能力的帝王,那就更难抉择了。尽管他们在文治武功上各有所长,但都相差无几,难以分出高低。然而,如果从他们的出身、个人能力及成就来衡量,这个问题可能就容易解决了。
按照这种标准,明太祖毫无疑问是独一无二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只能排在第二梯队。为什么说明太祖独一无二呢?因为他的出身和他后来的成就差距巨大,简直是“云泥之别”。他的个人能力也因此显得特别突出。
回顾这四位帝王的出身,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帝王之家,自小便被培养成继承人。作为继承人,能有出色的能力并不令人意外。即使唐太宗的出身稍逊,依然是关陇贵族的后代,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拥有雄厚的支持力量。
相比之下,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就大不相同。他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早逝,连块墓地都没有,连吃饱饭都是问题。更糟糕的是,他不识字,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极大的劣势。现代社会也许能理解“出身”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但在古代,家世的差距尤为明显。
有些人天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朱元璋却是从一只破碗开始,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难度可想而知。他不仅克服了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更艰难的出身,还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由南向北统一天下。在朱元璋之前,历史上没有一个成功过这种统一的例子,甚至连宋武帝都没有做到。古代历史中,只有朱元璋一人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
从“南征北战”这一点来看,朱元璋的挑战比他从贫困中崛起的挑战更为艰巨。如果说他的出身是地狱模式,那统一天下的路恐怕更是双重地狱模式。因此,朱元璋无疑在个人能力上独占鳌头,其他三位帝王的个人能力就要逊色一些,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得益于家族背景的加持。
当然,如果从这几位帝王的功绩来衡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明太祖都非常杰出,难以区分出高低。如果看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力,秦始皇无疑是独一档,他的改革措施,如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灭匈奴、唐太宗灭突厥、明太祖驱逐蒙古等成就也都非常显著,但由于性质相似,这三位只能并列第二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