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9日,林彪率领第四野战军在解放广东的战斗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深圳的罗湖桥头正好与香港相对,一桥之隔。那时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大陆对香港的日常生活所需和许多资源提供得相当多。因此,林彪提出了一个计划:切断大陆对香港的供给,等于让香港在没有血战的情况下自行解放,几乎可以不伤一兵一炮就把香港拿下。正当他准备对香港发动进攻时,毛主席下达了取消作战的命令。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毛主席之所以冷静而果断地取消作战,背后有着长远的考量。首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无直接的对立差距,但香港的经济、资源与大陆联系极其紧密。若采取武力封锁,香港的英国势力会全力保护香港,结果往往是香港经济被摧毁、大陆的利益与声誉也会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看似解放香港,实际却可能带来更大隐患。
其次,毛主席非常重视对外外交的走向。此时中国的外交力量尚不强大,对外联系长期依赖其他大国的帮助。若以武力夺取香港,必然把外交谈判的主动权拱手他国,甚至可能让中国陷入外交孤立。毛主席意识到,要实现长期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必须先保留与西方及其他国家交流的空间。
此外,香港的特殊地位也在毛主席的考量之内。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平台,具有独特的地理与市场优势,如果通过战争处理,不仅会损害香港的经济活力,也会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受损。正因为没有武力占领,香港的经济得以保持繁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外交的重要窗口。
周恩来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凭借香港的战略位置,推动中国通过香港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联系,逐步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香港也因而成为中国对外往来与物资汇集的重要通道,甚至在抗美援朝时期,香港也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物资输送渠道。
正是因为没有贸然武力收复香港,香港保持了经济的繁荣与活力,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到了1997年,香港完成交接,成为祖国的一部分,成为经济发达、与内地深度协同的区域。毛主席的这项军事与外交决策,被后人视为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