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出生于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他身高八尺,气宇轩昂,但命运对他并不宽容。三岁时丧母,八岁丧父,从此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长。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成就卓越。除了政治智慧,他还发明了许多军事器械,如“诸葛亮灯”和“诸葛亮连弩”,以及“木牛流马”,这些发明帮助蜀汉解决了军粮运输的问题,支持了十万大军的长期作战。
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辅佐刘禅的丞相,掌握着蜀汉的军事与政权。可以看出,刘禅对他有极高的信任,诸葛亮的权力几乎等同于国家的决策中心。
东汉末年,国家动荡,群雄逐鹿。巴蜀地区因地理偏远,暂时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成为相对富庶的地区。历史记载中,巴蜀的百姓衣食丰盈,生活富足,甚至有豪华婚礼、盛大的宴会。然而,这片富饶的土地为何会沦为贫困之地?这一切要追溯到公元190年。
那一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天下大乱,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公元208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南下,意图统一北方。而刘备和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作为谋士,出使东吴,协同刘、孙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诸葛亮建议火攻,并通过诈降之计成功迷惑了曹操,最终导致曹军惨败,三国格局初现端倪。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曹魏正式建立。接着,刘备于次年称帝,建立蜀汉。刘备在位不过两年,便去世。孙权在九年后称帝,东吴建立。然而,诸葛亮始终怀抱匡扶汉室的志愿,开始了艰苦的北伐征程。
228年,曹丕去世,曹睿继位,诸葛亮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发动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蜀汉军队攻占了南安等地,首战告捷。可惜好景不长,曹魏派遣了名将曹真反击,经过几场激战,诸葛亮的军队因指挥失误和部分将领溃逃,最终失去了已占领的城池。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紧接着,诸葛亮发动了第二次北伐,目标是陈仓。陈仓的防守由曹魏名将郝昭负责。诸葛亮并未立即进攻,而是尝试通过劝降来化解冲突。然而,郝昭凭借出色的防守策略,使蜀军屡屡受挫,损失惨重。诸葛亮几度试图攻城,包括使用云梯和井阑等攻城器械,但都未能攻下陈仓。眼见粮草消耗殆尽,且郝昭增援的消息不断传来,最终,诸葛亮决定撤军。这次北伐亦告失败。
不久后,诸葛亮开始了第三次北伐。这一次,他迅速攻占了武都和阴平两个郡,几乎没有遇到敌军的抵抗。随着敌军撤退,蜀汉顺利扩大了疆土。
在231年的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采用了木牛流马来解决粮草运输问题,这一创意帮助他成功打击了曹魏的麦田。曹魏名将司马懿因疲于奔命,未能及时应对,最终撤退。然而,诸葛亮因粮草短缺而不得不回撤,虽成功击败了司马懿的军队,但未能完全消灭敌军。
在234年的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决定在渭水一带囤积粮草,并亲自监督生产。双方对峙了百余天,但由于持续的粮草匮乏和长期战斗的消耗,诸葛亮因过度劳累患病不治,最终在渭水战役中去世。蜀军并未立刻宣布诸葛亮的死讯,悄然撤退。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不仅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还力图恢复汉室的荣耀。七年间的五次北伐,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尤其是从巴蜀地区抽调了大量资源。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巴蜀的经济逐渐衰退,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不得不逃离家园,寻找更加富裕的地方。曾经的富饶之地,最终变成了疲弱贫困的“破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