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举行了一场荒唐的“登基大典”,正式自封为帝,建立了“仲氏”政权,设置了中央的文官和武官。然而,这个荒诞的政权仅存了两年便土崩瓦解,袁术也在兵败中死去。那时,袁绍和曹操都没有称帝的想法,唯独袁术敢于称帝。那么,袁术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难道真只是因为一块传国玉玺?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袁术敢于称帝的原因。
在《三国演义》中,袁术常作为反派出现,多次战败,形象也不算正面。但如果从袁术的出身来分析,事实上他拥有相当高的起点。他出生在名门望族汝南袁氏,是东汉名臣袁逢的嫡长子,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享受了显赫的家族背景和财富。
也许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古代的世家大族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可能认为即使是最大的家族,也不过是皇帝的臣子,随时可能被皇权摆布。然而,事实上,尤其是在隋唐之前,世家大族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几个世家联合起来,甚至能更换皇帝,足见其影响力。这些家族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商周,甚至更早的时代,而且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地方官员也不敢得罪他们。
汝南袁氏便是如此强大的家族。据说,这个家族是舜帝的后代,尽管这一说法未必能完全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袁氏家族的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周武王进行分封,将舜的后裔妫满封在了陈地,建立了陈国,袁氏的祖先也改姓为媛。到了西汉初期,为了简化姓氏,袁氏家族将“媛”字改为“袁”,自此汝南袁氏诞生。
可以想象,袁家传承数百年,影响力之大。到了东汉时期,汝南袁氏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大家族,家族成员在朝廷上担任要职,成为了“四世三公”之家。所谓的“三公”是东汉时期最高级的官职,袁家的四代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凡的荣耀。
在《三国志·魏志·袁绍传》中记载,袁家曾四代人担任过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职务。可以看出,袁术并非“官二代”,而是“官N代”,他的家族背景极为深厚。相比之下,曹操虽然也是官宦世家,但与汝南袁氏的历史积淀无法相提并论。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也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但其家族背景显然无法和汝南袁氏媲美。因此,袁术有理由认为,凭借袁家的显赫地位,他有资格称帝,而不必臣服于刘氏家族。
而袁术的弟弟袁绍同样是袁逢的儿子,按理说,两人同出一门,然而袁术却敢于称帝,袁绍却没有。这个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袁术是嫡长子,而袁绍则是庶长子。根据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嫡子地位高于庶子,袁术认为自己理应作为袁家家主,而不愿屈服于袁绍。袁术也正是因为这层身份背景,才更加自信地认为自己有资格称帝。
然而,袁术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撑他所拥有的地位。尽管家世显赫,但在治理和军事方面的短板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他不能有效团结手下,结果在袁绍的压力下,不得不低头。然而,袁术并没有轻易放弃,他依然抱有称帝的梦想。
袁术敢于称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手中的“传国玉玺”。这块玉玺据说是秦始皇所命制的,从秦朝开始传承至今。当时的各方诸侯为争夺权力,孙坚在攻入洛阳时,从一位自尽宫女的尸体上获得了这块玉玺。虽然有争议,认为这块玉玺的历史和传承可能已受到损害,但它依然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有传言说,孙策在孙坚去世后,将玉玺交给了袁术,作为交换条件,袁术向他提供了部分支持。无论哪种说法,最后的结果是,袁术手中确实握有传国玉玺。
有了这块玉玺,以及自己家族的荣光,袁术渐渐认为自己已是天命所归,再加上乱世中东汉政权的衰败,他认为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开始幻想自己像刘邦一样,扫平乱世,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袁术相信,凭借汝南袁氏的影响力和传国玉玺的象征,他能够吸引各路英雄投奔,建立自己的基业。
此外,袁术还曾受到一则谶语的鼓舞:“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语影响深远,许多人都曾为此动心,甚至引发了多次尝试称帝的事件。袁术听到这句谶语后,便认为自己有能力继承汉朝的皇位,他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代汉者”。袁术的随从和部下也纷纷称赞他是“天命所归”,这更增强了他的自信。
最终,在公元197年,袁术听到北方混乱的消息后,认为时机已到,便在寿春宣布登基称帝,定国号为“仲氏”。然而,事实证明,尽管他有着显赫的家世,手握传国玉玺,且心中充满理想,但在乱世中,袁术缺乏必要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很快,他的政权便受到了孙策、吕布、曹操等的攻击,最终一败涂地,内部更是爆发了饥荒,失去了民心。
最终,在公元199年,袁术被迫向自己曾经的部下求助,却被拒绝。他甚至向袁绍低头,想要将帝位和玉玺交给袁绍。最终,袁术在行军途中因病去世,未能实现自己的帝国梦想。这个曾经幻想建立伟大王朝的“仲氏帝国”,也成了历史中的一场梦。
袁术的失败,提醒我们光有家世和玉玺并不足以成就一位真正的帝王,统治者的能力、眼光和人心的把握,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