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述
如果要谈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肯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两座高峰,他们的名字几乎与中国的“大一统”紧密相连。对比这两位雄才伟略的帝王,我们会发现一个共通点:他们都特别喜欢“折腾”一类人——地方豪强。从史书记载来看,秦始皇和汉武帝多次将地方豪强迁徙到远离家乡的地方,这些豪强及其家族往往拖着满车的行李,整日往返奔波。沿途有些人不禁心生感慨:“思归雁,回首望家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为什么这两位帝王在明知民众安土重迁的情况下,还要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呢?
一、秦始皇与汉武帝:爱折腾豪强
秦始皇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迁徙豪强事件发生在他统一六国后的二十六年,他下令将全国的豪富迁至咸阳,总计达到12万户。按每户五口人计算,这次迁徙大约波及60万人。其实,在秦始皇征服六国的过程中,迁徙豪强已经成为他的一项常用手段。
例如,公元前227年,秦军攻占魏国东郡后,帝丘的卫原君就被迁至野王。公元前223年,韩国灭亡后,韩国的王族后裔从河南迁至安徽。还有一些诸侯国的国君也遭到迁徙,实质上是流放。比如赵国灭亡后,赵王被流放至房陵;楚国灭亡后,楚国的贵族被迁往甘肃和四川。这些地区大多荒芜偏远,相当于流放。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还曾进行大规模的民众迁徙,尤其是北方和南方两次大迁徙。公元前220年,他派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上打击匈奴,同时开辟了大量新的行政区,这些地区寒冷而荒凉,所需人口庞大,很多迁徙的民众几乎是被迫去那里定居。
此外,到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下令将三万户迁至丽邑,五万户迁至云阳,基本上和之前迁徙到咸阳的豪强是同一批人。可以说,秦朝的“大移民时代”不仅体现在民众的流动上,豪强的迁徙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汉武帝也与秦始皇一样,十分喜欢迁徙豪强,只不过他更偏爱将这些人迁至自己的陵墓周围。最初,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就曾迁徙部分豪强至茂陵,并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土地和财产补偿。此后,汉武帝又多次进行类似的迁徙活动,尤其是元朔二年和太始元年,两次对豪强进行大规模迁徙。此外,还有一些豪强因为犯了罪,被流放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如济东王彭离和常山王的儿子。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个名叫郭解的侠客,因其广交朋友且侠义心肠而颇受欢迎。当时,郭解也被列入了迁徙的名单,卫青为他向汉武帝求情,说郭解家境贫寒,不应迁徙。然而,汉武帝逆向思维回应道:“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意思是说,卫青能为他求情的人,怎么可能是个贫困之人?
除了迁徙豪强,汉武帝还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管理民众,特别是在北方与西域的控制上。公元前120年,他命令迁徙了大约72万人到陇西地区,增强对边疆的控制。而且,他对“奸猾吏民”进行大规模迁徙,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
二、为什么要折腾这些豪强?
对于秦始皇和汉武帝来说,迁徙豪强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秦始皇曾经表示,历史的教训让他深知地方豪强的威胁。尤其是在他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并没有放松对地方权力的控制。六国时期的豪强,特别是那些来自旧六国的贵族,往往具有很强的地方影响力,且他们对故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如果这些豪强继续在地方上活动,将可能威胁到秦朝新建立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死后,中央集权体制迅速崩塌,豪强反叛的势力再度崛起,正如贾谊在《过秦论》所指出的,山东地区的豪强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秦始皇的迁徙豪强策略,虽然当时并未见明显成效,但从长期来看,却为保障中央集权制度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秦始皇相似,汉武帝面对日益强大的地方豪强,采取了类似的策略。汉初,地方豪强凭借着土地、人口和家族的优势,逐渐形成了与中央对立的势力,甚至敢于藐视中央政府,夺取官府权力。为此,汉武帝通过一系列迁徙和政策,减少这些地方豪强的威胁,确保中央集权的稳定。
结语:历史的镜鉴
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历史上之所以多次折腾豪强,主要是为了保障中央集权的稳定。尽管他们的迁徙策略未必完全成功,但却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通过与东汉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若中央政府在刚建立时未能抑制豪强势力,最终将可能为地方势力所吞噬。秦皇汉武的措施虽然看似“残酷”,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历史经验让我们明白,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长期稳定,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压制地方豪强的势力,避免他们威胁到政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