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养生与丧葬,厚葬的传统更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中。特别是对于帝王而言,生前权力富贵,死后则更希望将这些财富随葬入墓,保证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安享。这种观念在所有帝王的墓葬中尤为突出,而其中最著名、最神秘的,莫过于秦始皇陵。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封建专制制度,打破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完成了“千古一帝”的伟业。他自认为自己的成就超越了三皇五帝,甚至自称“始皇帝”。他推行的政治改革,如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并成为后世各朝代模仿的范本。
作为“始皇帝”,秦始皇的陵墓自然也要与他的伟大地位相匹配,堪称空前绝后的壮丽。秦始皇陵的修建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皇帝陵,而且规模宏大,意义深远。陵墓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47年,直到公元前208年才完工,耗时整整39年,动用了超过70万的劳力,这样的巨大工程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
史书《史记》早已记载,秦始皇被葬于陕西省的骊山。墓中有大量的陶制宫殿模型、百官俑、珍贵的陪葬品,以及各种防盗的机关。墓内的设计令人惊叹,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展示出天文、地理等知识,甚至使用人鱼膏作为蜡烛,传说它可以千年不灭。这些设计让人对秦始皇陵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尽管骊山的位置早已为人知,但秦始皇陵至今保持完好,未曾遭受盗墓者的侵扰,这无疑是一个奇迹。考虑到中国历史上盗墓现象猖獗,许多古墓都未能幸免,秦始皇陵能完整保留至今,这一事实不免引发了质疑。毕竟,陵墓如此贵重,且防盗措施如此严密,怎么可能不遭到破坏?
因此,许多人开始怀疑秦始皇陵的真实性,是否也有像曹操设疑冢那样的策略,迷惑盗墓者。而为了解开这一谜团,考古学家提议使用高科技手段对秦始皇陵进行勘察。于是,便有了中国的“863计划”,即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回顾历史,1956年,考古学家曾尝试发掘明朝万历帝的定陵,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足,发掘造成了大量文物的损毁,教训深刻。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1986年,四位科学家提出了“863计划”,推动中国高科技研究的发展。此时,世界各国都在开展先进的科技计划,只有中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较为落后。
在“863计划”的推动下,考古技术迅速发展,核磁共振技术首次被应用到考古领域。1996年,中国与德国合作,利用核磁共振对秦始皇陵进行扫描,揭开了地宫的诸多秘密。
这项高科技勘测成果显著,首先证实了秦始皇陵自修建以来未曾遭受盗窃。考古学家发现,地宫被厚厚的宫墙所包围,宫墙的厚度达到了四米,虽然周围有盗洞,但都被宫墙拦住,没有深入到地宫内部。
此外,墓室内的水银也保存得十分完好,证实了《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的陵墓确实利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的景象。水银还具有防腐作用,或许有助于秦始皇尸体的保存。不过,由于水银的高度浓缩,给考古勘探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泄漏水银的风险也使得进一步挖掘变得异常困难。
勘探结果还揭示了墓室的形状和大小,地宫呈漏斗状,墓室内部的东西长度约80米,南北宽50米,高度约15米,而宫墙的总范围则大大超过地宫,显示出秦始皇陵的庞大规模。根据这些数据,专家们可以推测,建造这样一个宏伟的陵墓,确实需要大量的劳力和长时间的施工。
尽管通过这次技术勘探,我们已了解了秦始皇陵的基本结构和规模,但距离真正的挖掘和全面了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或许有一天,秦始皇陵的更多秘密会被揭开,困扰中国几千年的谜团终将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