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6日,开封沦陷后,日军将“中山公园”更名为“新民公园”,并在龙亭前面疑似建造了一个“鸟居”。这一行为引发了疑问:难道日军将龙亭、大相国寺等地改成了“日本神社”?为什么他们要在这里建“鸟居”?
首先,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鸟居”是什么。它不是鸟窝,而是日本神社文化中的一种标志性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鸟居象征着人界与神界的分隔,进入鸟居就意味着踏入了“神的领域”。在日本,鸟被视为人类灵魂的象征,鸟居的设立旨在防止邪恶的鸟进入神圣的神社。同时,鸟居也提醒参拜者,进入神社后应保持端正的行为和言谈。
日本的鸟居几乎遍布每个角落,像中国的牌坊一样普及,有的建在水边、山中、田野,甚至城市的闹市区。而且有一种说法认为,鸟居的设计可能源自中国的牌坊,毕竟日本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化。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不仅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日军士兵也有大量阵亡。日本人同样重视已故士兵的安葬,他们建造了大量的神社,这些神社往往是在中国现有建筑基础上改建的,而这些神社的前方通常都会设有“鸟居”。
开封也不例外。1938年6月6日,日军占领开封后,不仅大肆烧杀抢掠,还在市区内修建了多个神社。虽然这些建筑在日军投降后被摧毁,留下的照片寥寥无几,但现存的几张照片仍揭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屈辱历史。
其中一张照片展示了日军在开封某个地方修建的“鸟居”,感谢风吹草语先生提供了这张图片。虽然图片没有明确标注位置,也没有明确的地标建筑,但依旧可以看出,这个鸟居与日军的存在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鸟居旁边有一个类似炸弹的模型。日本人修建这个炸弹模型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难道是在威慑或恐吓开封的民众?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鸟居可能建在哪些地方。
首先,是否可能是在龙亭?1939年以后,新民公园内驻扎有日军,普通人不允许随便进入。不过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些行人在鸟居下活动,这可能表明鸟居的位置位于公园外部,因为公园内有日军把守。照片中还有一位推独轮车的男子,这进一步证明了鸟居可能并不在公园内。
第二,是否是在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的师生迁往豫西山区,校园被日军占领,改成了“河南驻屯军司令部”。日军在河大后面建造了神社,还有火化厂和“招魂碑”。不过,由于河南大学是日军的司令部,普通百姓不可能随便进入这里。
第三,是否是在相国寺?照片中可以看到相国寺大门前有一个类似炸弹的模型,这与之前描述的炸弹模型相似。由此可以推测,日军有可能将相国寺改建为神社,至少是将某个大殿改建为神社。同时,相国寺山门前也可能曾设有鸟居,但遗憾的是没有相关照片留存。
当时,相国寺的山门被用墙封住,只开了一个小门,门上标记着“新民茶馆”,寺庙变成了茶馆。这一切都显示了日军对中国历史遗迹的篡改。
照片中的炸弹旁边,一些老人正在晒太阳或做针线活,显得十分悠闲自得。炸弹上还可以看到一些字迹,虽然模糊不清。
那么,这个鸟居究竟是在哪个地方呢?我个人认为,龙亭的可能性最大。龙亭大殿原本是供奉清朝皇帝的牌位,冯玉祥在1938年之前对其进行了改建,作为中山公园的一部分,也是新生活俱乐部的所在地。日军占领后,将中山公园改为“新民公园”,实际上它成了一个神社,供奉着日本人的牌位。
此外,日军还将孙中山的铜像从龙亭院内卸下,存放于河南博物馆,而在铜像的基座上建起了一座新塔,塔身上写有反共标语。这些细节无不表明,日军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极大的篡改。
除了龙亭,日军还在开封的大南门、南关纪念塔等地修建了类似鸟居的建筑,但这些照片因为拍摄角度或时间问题,模糊不清,无法和龙亭的鸟居相提并论。
总的来说,日军在开封修建的这些“鸟居”及其他建筑物,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肆意破坏和篡改。这段历史虽被许多照片记录下来,但大部分资料和信息仍未被充分揭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