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启继承父亲夏禹的帝位开始,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就被打破了。这个制度,曾由几代先王传承,原本是“公天下”,而一旦“家天下”的局面形成,王位就开始在一家一姓之间世代相传。
然而,历史的规律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一位开国的君主,都希望自己的帝国能够传承百世,永世长存,但这样的愿望终究是难以实现的幻想。
例如,秦始皇,凭借强大的战略眼光和治国才能统一了六国,称帝之后,他希望自己的帝国能够传承千秋万代,结果秦朝却在短短14年内便灭亡。再如洪武帝朱元璋,他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起步,最终打下了大明江山,建立了大明帝国。尽管他也希望这个朝代能够传承下去,甚至请了当时的名臣刘伯温预言大明的国运,但最终的结果依然令人失望。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那个时候社会动荡,民众疾苦。元朝的统治腐朽不堪,官员腐败,百姓饱受饥荒和压迫。朱元璋家境贫寒,年轻时曾为生计打工,甚至做过乞丐和和尚。后来,他加入了起义军,并凭借着自己的智慧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领导者。在艰难的岁月中,他带领起义军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对手,逐渐成为反抗元朝的主力。
公元1367年,红巾军推翻了元朝,翌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年号“洪武”,大明帝国正式成立。此时,他已经40岁。对于古代帝王来说,40岁是相当年长的年纪,因此他也开始考虑如何确保自己所建立的大明王朝能够稳固传承。
于是,朱元璋找到了他非常信任的谋士——刘伯温。刘伯温不仅聪明过人,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学问,在乱世中屡屡展现出非凡的才智。民间甚至流传着刘伯温的传奇,称他为“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曾是元朝的官员,但因对腐败的官场失望而辞职,隐居乡间。然而,历史的洪流最终让他投身了朱元璋的事业,成为了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屡次出谋划策,助力朱元璋夺取天下。
当朱元璋成功建立起大明帝国后,他问刘伯温:“大明江山能够传承多少年?”刘伯温沉思片刻后回答道:“万子万孙。”这番话让朱元璋十分高兴,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江山可以代代相传,流传百世。
然而,朱元璋虽然喜悦,但也因性格多疑,决定将这句话写下来,并装入一个锦囊中,交给后人检验。这段话看似预言了大明帝国的长久兴盛,但事实是否真如此呢?
大明的历史并没有如刘伯温所预言的那样,保持“万子万孙”的永恒。大明的统治持续了近300年,但期间经历了许多不稳定的政局。许多皇帝在治国上并不出色,比如英宗朱祁镇、正德帝朱厚照等,他们的昏庸和荒唐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尤其是万历帝朱翊钧的在位期间,他懒政腐化,使得整个大明政权在他的统治下逐渐走向衰败。
尤其是崇祯帝朱由检,他本想挽救大明的命运,却已无法改变这个帝国的衰败命运。当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时,大明帝国的最终覆灭也已成定局。崇祯帝面对自己的失败,在煤山自尽,结束了大明的历史。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伯温所说的“万子万孙”,或许有一定的“应验”。因为他所指的“万”是否定了明朝在朱元璋之后的世代可以像万历那样“独立自强”。实际上,刘伯温的预言并非字面上的“万子万孙”,而是隐含了一个更深刻的历史规律:每个王朝的衰败都是不可避免的,终究会走向灭亡。
尽管如此,大明朝还是在没有依赖外部帮助的情况下,保持了几百年的“自力更生”,并且凭借它的独立气节,在中国历史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