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用了30年才明白的真相,中国人正在经历一遍吗?
创始人
2025-10-14 05:31:44
0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以日为鉴:衰退时代生存指南》,书中记录日本泡沫经济崩塌后30年社会变化,主要讲的是日本人从巅峰走向停滞,再到逐渐适应衰退的全过程。

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虽然它写的是当年的日本,但却照出了今天的中国。

虽然我们从来不是一个做读书推荐的公众号,但这本书值得说一说,因为当你看到日本人当年的焦虑、他们如何面对房价、就业、养老、教育,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原来正走在同一条轨道上。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进入巅峰,股市暴涨,东京房价一度比纽约高十倍,那时的日本人普遍都以为繁荣会永远持续。

但直到1991年泡沫破裂,日经指数在三年内腰斩,房地产价格暴跌70%,公司破产、裁员潮汹涌而来。更可怕的是,这场日本人以为“阵痛”的危机,却持续了整整三十年。

企业利润在短短三年内下滑了63%,工资增长从每年5%以上骤降到1%以下。

几乎所有行业都陷入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比如造船、家电、机床、钢铁,连文具厂都开始拼命卷价格。

很多日本人突然发现,他们的努力不再有产出,努力工作只是为了保住岗位。社会从消费型转向储蓄型,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大家都在努力“活得体面”,但没人再谈梦想。

如果你把时间轴拨到今天的中国,这个画面会不会很熟悉?同样的房地产价格下探,同样的企业利润下降,同样的所谓“内卷社会”。

还有同样的年轻人焦虑、工资停滞、创业寒冬,然后是考公热、考编热,就连社会舆论都开始出现类似的声音——“稳定最重要”、“安全感比机会更值钱”。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衰退并不会把人杀死,但会把人的创造力磨掉。”

日本政府当年为了维持稳定,拼命保住企业、岗位和房价,结果换来的是一个“被保护的停滞社会”,看起来没有人受伤,但也没有人再前进。

那日本人是怎么走出这一步的?答案在书的后半部分。日本的“突围”不是靠内需,而是靠“出海”。

从1994年开始,日本政府推出“企业全球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大型制造业率先走出去——汽车、电子、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在海外建厂;

第二步,中小企业跟随产业链出海,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第三步,文化产业出海——动漫、游戏、时尚、美食成了日本的新名片。

到2007年,日本企业利润已经恢复到泡沫破裂前的1.5倍,而其中60%来自海外市场。

对外投资占GDP比重从6%一路飙升到40%。换句话说,日本的“复苏”靠的不是救市场,而是“换赛道”。

这本书在讲日本,但其实也在提醒我们:中国的当下,正站在当年的分叉口。

我们的企业利润高度依赖内需,出口放缓,内卷严重。2024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中来自海外的利润占比还不到9%。

但同时,海外市场收入增速却是国内的两倍。十年前日本的转折点,就是今天的我们。

从新能源到跨境电商,从文娱出海到制造出海,中国的产业正在经历同样的外溢周期。

对普通人来说,出路在哪里?我在书里看到日本人两种典型的“突围”方式:

第一种,是跟随企业一起出海。

泡沫破裂后,丰田、本田、松下纷纷在海外建厂,大量工程师和管理人员随之外派,拿着日本工资、赚着美元收入。

第二种,是从事“文化与服务出海”。

日本的美妆、餐饮、动漫、设计、游戏,都是普通人创造的国际品牌,那一代人用文化换来了第二次经济红利。

放到今天的中国,最有潜力的,也正是这两条路:

  • 工程师、制造业供应链人才、跨境贸易和本地化管理人员,将成为出海浪潮中的核心资源;
  • 跨境营销、短视频、文创、知识输出,正在成为普通人能参与的“软出海”。

过去,中国人靠下海改变命运;现在,可能要靠出海。当然,也有人会问:“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出国?”——未必。

出海不一定是身体的迁移,也可以是资产、事业和身份的延伸。比如很多中产家庭选择配置第二身份、海外账户、国际教育资源,本质上也是“出海”的一种方式。

他们不是逃离,而是在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准备更多的选择权。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很幸运。

中国的全球化窗口还在,海外市场仍然对中国开放,人民币资产还有全球配置空间。

但这个窗口不会永远存在。这本书最后写了一句话:“当一个社会停止向外看,它就开始衰老。”

我觉得这句话,也是写给我们今天的。现在的中国,不缺房子,不缺工厂,不缺努力工作的人,缺的是新的增长边界。

如果内循环越来越紧,那就该往外看。如果国内机会减少,那就去寻找全球机会。

如果政策趋紧,那就提前规划身份、资产、教育的全球布局。一个时代的成功,不一定靠运气,更多时候靠的是方向感。

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

以日为鉴,对我们来说,不是要单纯地模仿日本,而是要避免重蹈覆辙。当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结构固化时,越早放眼海外的人,越容易找到新的出路。

所以出海这件事,无论是企业、家庭还是个人,越早思考越有底气。衰退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它彻底到来时,什么准备都没做。

未来二十年,属于那些敢走出去、能站得稳的人,这就是我们该从日本身上学到的最重要一课。

相关内容

原创 ...
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和朱德在指挥渡江战役后,向全国发布了《...
2025-10-14 05:02:07
原创 ...
关于中国人是不是日本人祖先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会让你有些意外。我们都...
2025-10-14 05:02:00
拿捏秋日松弛感?扬州乡村才...
这个秋天 不妨走进扬州的美丽乡村 宿田野听秋风 在慢下来的时光里 ...
2025-10-14 04:43:16
融资折算率调整影响有限 公...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在公募逐渐兑现高收益品种的背景下,节后股票市...
2025-10-14 04:36:04
原创 ...
在明清时代,官府征税和徭役的执行,往往是分对象的。对于拥有功名的士...
2025-10-14 04:32:01
原创 ...
《——【·前言·】——》 岳飞率岳家军连战金国,却在最高潮时被召回...
2025-10-14 04:31:52
原创 ...
告别购房迷茫:探寻富豪偏爱一楼的秘密,一不留神竟错失良机! 在人...
2025-10-14 04:30:58
原创 ...
作为一名资深体育撰稿人,我将为您深度解读这份关于算力发展的重磅文件...
2025-10-14 04:28:22
新业态新场景撬动新消费,武...
从首店经济到商圈升级,从社区便民到老字号出海,武汉正大力创新消费场...
2025-10-14 04:26:48

热门资讯

「第72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 点击 "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 即可一键关注 澳门年度国际体坛盛事— 「第72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
原创 蒙... 最后一圈铃响,中国队还卡在第三位,眼看奖牌就要飞走,刘少昂脚下突然发力,内道一闪,连超韩国荷兰两强敌...
原创 甲...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清朝在这场战争中的惨败至今仍让无数中国人痛心。其实,回顾历史,日本在唐朝和...
原创 美... 近年来,国际舆论场上流传着一种颇具冷战色彩的论调——“既然美国能熬死苏联,也必能遏制中国”。这句话看...
原创 黄... 在《史记》中,黄帝是一位具备非凡智慧与超强能力的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部落相继收服各方诸侯、打败蚩尤,...
2025-2026赛季中国男子... 人民网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胡雪蓉)10月12日,2025-2026赛季中国男子冰球职业联赛(沈...
全国季军!厦门理工学院AMOY... 比赛现场。 10月8日至12日,2025“吉利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郑州举办。厦门理工学院的...
原创 哲... 1920年的一个寒冷冬日,西北风带着雪花拍打着北大红楼的门窗,然而在楼内,一场关于中国是否适合社会主...
日本用了30年才明白的真相,中...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以日为鉴:衰退时代生存指南》,书中记录日本泡沫经济崩塌后30年社会变化,主要...
原创 鄂... 前言: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政权更迭,许多城市因其历史地位而被冠上“古都”的称号。例如,陕西的西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