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末,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困后不久,杜聿明开始策划撤离徐州的计划。他担心一旦黄维被歼灭,徐州就成了孤城,无法再守住。经过与南京方面的沟通和同意后,杜聿明决定组织撤退。
当时,徐州的国军共有三个兵团,分别是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部。杜聿明的撤退计划是由李弥负责开路和掩护,邱清泉和孙元良则负责居中。整体行动采取“滚筒战术”,逐步推进,确保成功脱离徐州。
尽管计划周密,杜聿明最终还是被困在了陈官庄。分析其中原因,杜聿明犯了几个关键错误。
一、保密工作失败
杜聿明的撤离计划开始于11月28日,他与顾祝同一起向蒋中正报告后,得到同意,随后便赶回徐州。回到徐州后,杜立即召集邱、李、孙三位指挥官开会,商定了30日晚上开始撤退的计划。撤退路线是向西南的萧县、永城方向推进,如果一切顺利,最终目标是蒙城、阜阳地区,依靠淮河进行反击,解救黄维并打击共军。
计划中的一项关键因素是保密,杜聿明特别强调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为了防止计划泄露,杜要求所有参与者严格保密,甚至在会议上警告,如果有人泄露计划,将会受到军法制裁。
然而,杜聿明的保密措施并没有奏效。仅仅是29日下午,徐州城就乱了起来。大量士兵和军官开始收集逃跑物资,甚至公然强征民众车辆。更有甚者,李弥的工兵营提前开始破坏火车头和弹药,城内爆炸声不绝于耳。杜聿明原本要求将所有的银行财富收缴带走,但这些银行早已“人去楼空”,钱物早被转移,显然泄密已经发生。很快,华东野战军就得知了徐州将有大规模撤退的情报。
二、拖延耽误时机
在11月30日晚,杜聿明下令开始撤离。邱、孙兵团率先出发,李弥的部队殿后,但在杜聿明的指挥下,整个撤退过程非常缓慢。杜命令切断电话线以避免南京的干扰,但这也导致了大混乱,彼此间无法协调。
杜聿明是最后一个撤离的指挥官,李弥率部早已离开,杜聿明直到12月1日才带着指挥部的人员出发。徐州国军的人员和物资庞大,造成了大规模的混乱,出城的道路被堵塞。由于无法通过有效指挥,撤退进程非常缓慢,直到当天晚上,杜聿明才勉强带队前进至萧县以西的大吴集。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已经开始全速追击。
三、华野精准追击
在杜聿明撤退后,华东野战军迅速判断出他的行进方向,并展开追击。为了防止杜聿明改变方向,粟裕指挥部决定保持与杜聿明并行的追击路线,确保杜不会突然南下,靠近正在围歼黄维的双堆集战场。
12月2日晚,华野九纵的先头部队已经接触到了杜聿明的前锋,经过侦查,确认是邱清泉部队。华野指挥官命令不与敌军正面交锋,继续向西推进,最终在12月3日下午,成功包围了杜聿明的部队。
尽管有说法称杜聿明被围困是因为接到了老蒋的空投手令,但这并非真正的原因。从追击的时间来看,华野九纵早在12月2日晚上就已经逼近杜的部队,空投手令的到来并未改变最终结局。即使没有空投命令,杜聿明也无法逃脱华野的包围。
结论
杜聿明在撤退过程中犯了保密工作不力和行动迟缓的错误,这为华野部队的快速追击创造了机会。最终,尽管杜聿明有着周密的计划,但在执行上失误重重,最终导致了被围困的悲惨结局。而华东野战军则凭借精准的情报分析和迅速的行动,成功将杜聿明的部队彻底包围,奠定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