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记者从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二次年会上获悉,近年来,随着“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宁夏考古工作迎来突破性进展。考古团队在葫芦河流域、南华山地区、罗山地区、清水河流域、红河流域等广泛区域开展了系统调查,并对隆德沙塘北塬遗址和周家嘴头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
经过持续努力,宁夏地区已建立起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仰韶早期—仰韶中期—仰韶晚期—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沙塘北塬类型—齐家文化。
其中,沙塘北塬遗址的发掘成果尤为瞩目。考古团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沙塘北塬类型”,填补了该地区陇山时代考古研究的关键空白。而周家嘴头遗址的发掘则创造了宁夏考古的历史——首次在宁夏地区发现仰韶早、中期遗存,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仰韶晚期陶窑,为研究西北地区仰韶时期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10月12日,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二次年会在银川开幕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杨剑告诉记者,宁夏地处西北内陆,是西北地区新石器考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区域。自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开展了零星的考古发掘工作,初步了解了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工作深度融合了多学科研究,在年代学、古环境、动植物考古、古人类学等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宁夏考古团队及时对调查和发掘资料进行整理,已完成4部考古报告。其中《宁夏隆德沙塘北塬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全5册)》和《宁夏海原南华山地区史前遗存考古调查报告》已正式出版,《宁夏罗山地区考古调查报告》和《葫芦河流域宁夏段新石器时代遗存调查报告》也已整理完成,即将出版。
“这些重大发现不仅重塑了人们对宁夏地区史前文化的认识,也为理解整个西北地区古代社会演进提供了全新视角。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宁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被一层层揭开,向世人展示其不凡的文明历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马强说。
当天,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二次年会在银川开幕。区内外专家学者以“新时代考古学的使命与担当,从中华民族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学术支持。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