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的一天,八路军343旅686团的工兵营营长王耀南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突然,一颗炮弹从空中落下,爆炸后产生了一个大弹坑。王耀南低头捡起一把被爆炸熏黑的泥土,眉头紧锁。眼前的情况令他感到异常严峻。
当天,王耀南带领的工兵营已经连续成功击退敌人的三次进攻。随着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的一次又一次扫荡,八路军总部决定,343旅应开展游击战术,避免与敌人进行正面交锋。但这一天,343旅686团在转移途中,还是在晋西南的川口村与敌军遭遇了。
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团长李天佑迅速指示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准备应战。同时,他命令王耀南带领工兵营占领附近的山头,为主力部队提供阻击支持。
此时,敌人的兵力有1500多人,装备精良,且有炮火支援。在成功击退敌军的三轮进攻后,日军开始对王耀南所在的阵地进行猛烈的炮击。炮火过后,阵地上的一切草木都变成了焦土。
随着炮火的停歇,敌人将很快发起新一轮进攻。这时,王耀南发现,战士们手中的弹药所剩无几,再坚持下去,就只能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而许多战士已经准备好上刺刀。王耀南心知,若真的进行肉搏,工兵营可能会全军覆没。作为营长,他有责任保护每一个战士的生命安全。怎么办呢?
王耀南环顾四周,看着一个个年轻的面庞,突然,他抓起一把焦黄的泥土,陷入了深思。片刻后,他做出了一个令副营长难以理解的决定:“命令下去,等敌人上来时,尽量打击他们的火力,之后下山背尸体,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副营长听后大吃一惊:“啥?背尸体?营长,咱们背尸体干什么?” 王耀南平静地回应:“这些尸体能救战士们的命。”
“怎么能救命呢?”副营长依旧疑惑。
王耀南没有多作解释,他只是重重地说:“不要多问,马上执行命令!”
那么,为什么王耀南要让战士们下山背敌人的尸体,这些尸体到底有什么用呢?实际上,这些尸体的确能拯救战士们的生命。
原来,王耀南知道,日军每个士兵出发前都会配发约120发子弹。通过背回敌人的尸体,八路军相当于“缴获”了这些子弹。这样,战士们就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避免与敌人进行近距离的肉搏。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从敌人尸体上摘取子弹呢?而要将尸体背回来?背尸体还有第二个作用,那就是充当“防弹衣”。当战士们背着敌人尸体返回时,背上的尸体能够有效地挡住敌人射来的子弹,大大减少了伤亡。
此外,背回来的尸体还有第三个作用——防止炮火。日军对牺牲的战友非常尊重,甚至希望保留他们的全尸。因此,当八路军的战士们背着敌人尸体返回阵地时,日军不再敢对我军阵地进行炮击,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战友的尸体被炸得四分五裂。
果然,经过几轮激烈的战斗后,日军不再对我军阵地进行炮击。王耀南巧妙利用敌人的尸体,成功拖住了敌人的进攻。
然而,事态的发展超出了王耀南的预料。日军竟然提出,用俘虏交换我军背回来的敌军尸体。这一意外的局面,令王耀南感到惊讶。
最终,川口村一战,八路军反败为胜。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因为八路军战士们的英勇拼搏,更因为王耀南在危急时刻,敢于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看似“荒诞”的决定。通过巧妙的战略,他不仅保存了部队的力量,还为战士们争取到了宝贵的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