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朱元璋在一次殿试中做出了一个令人疑惑的举动。当时,殿试现场,突然有人抬来了三筐稻谷,要求考生们对这些稻谷进行评估。众多大臣和学子都一头雾水,不明白朱元璋的意图,唯独刘伯温似乎已经察觉到了什么,他立刻说:“有人可能要死了!”
这三筐稻谷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呢?朱元璋为何要通过它们来考核学子?让我们从明朝的初期局势说起。
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量的能干官员。朱元璋此时已经意识到,朝廷上善于治理的文官实在太少了,而那些有军事才能的武将们,虽能带领军队打胜仗,但治理地方的能力却非常有限。面对满桌堆积的奏折,朱元璋心中焦虑,他深知,要稳固明朝的江山,必须选拔出大量的治国能臣。
于是,朱元璋决定通过科举考试来培养人才。为了加快人才的选拔,他打破了以往的惯例,将原本三年一次的乡试改成了一年一次。这一改革大大提升了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全国的学子纷纷欢欣鼓舞。
在这场殿试中,经过层层选拔,一批优秀的考生终于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殿试当天,考生们个个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准备在朱元璋面前一展风采。然而,当考题一公布,所有人都愣住了。只见侍卫们抬着三筐稻谷走了进来,整齐地摆放在大殿上。大家都开始窃窃私语,心中充满疑惑,心想这和他们苦读多年的经典经书有什么关系?
其实,朱元璋这次考察的并非学问,而是考察他们是否具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民生问题的洞察力。刘伯温立刻意识到,这三筐稻谷可能隐藏着某种深意。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首先问道:“如果你们管理的地方发生了灾荒,百姓没有粮食,府库里又没有钱,你们该如何解决?”
第一个考生回答:“陛下,可以打开粮仓,放粮救济灾民,还可以号召百姓捐款。”
朱元璋听后没有做评论。接着第二个考生回答:“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该设立常平仓,丰收时储粮,灾年低价卖给百姓。同时,应该让灾民修路、修堤坝,用劳动换取粮食。”
朱元璋眼前一亮,认为这条建议有建设性,并点头表示认同。然后,他指向摆在面前的三筐稻谷,问道:“你们看,这三筐粮食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三个考生回答:“《周礼》记载,扬州的稻谷颗粒饱满,因为水土肥沃;太仓的稻谷有点发霉,可能是仓库管理不当。”
话音未落,朱元璋猛地一脚踢翻了稻谷筐,里面的稻谷散落一地,甚至混杂着一些硬邦邦的麸饼。朱元璋怒不可遏地抓起其中的麸饼,砸在桌上,愤怒地说道:“去年山西大旱,粮仓报告缺粮三万石,可是太仓却把发霉的稻谷偷偷卖给了粮商!”
刘伯温立刻联想起上个月收到的密报,回想起太原卫的士兵曾因食用了掺有草屑的军粮而患病身亡。他意识到,这不仅是仓库管理的问题,更涉及有人以士兵的生命换取金钱。经过这番揭示,考生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朱元璋此举的真正用意——他并非考察他们的学识,而是考察他们是否能洞察到粮食背后隐藏的民间疾苦和官员的不法行为。
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迅速分析了三筐稻谷的不同。第一筐扬州的稻谷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显然来自丰收年;第二筐太仓的稻谷则有些发霉,显然是被以次充好的;而第三筐来自军仓的稻谷,不仅干瘪,还夹杂着大量稻草,显然是军饷被克扣的结果。
朱元璋决定彻查此事,并迅速做出处理。结果,中军都督府的官员因克扣军饷被处决,太仓守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被罢免;而扬州的官员则因管理有方,受到了褒奖和升迁。
然而,考生们的答卷却让朱元璋和刘伯温忧虑不已。大部分考生对于三筐稻谷的差异认识模糊,甚至有些人认为这些稻谷只是在外观上有所不同,品质并无大碍。甚至有考生引用典籍,讲述各地水土对农作物的影响,却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经过深入调查,朱元璋才得知,参加殿试的考生几乎全是南方人,且大多来自富裕家庭,他们从小过得衣食无忧,根本不懂得民间疾苦,也未曾真正接触过农业生产。而北方因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参加科举的学子少之又少。更为严重的是,这次殿试的主考官大多数也是南方人,甚至不少考生还是主考官的门生。这样一来,科举考试竟变成了南方士绅壮大的工具,无法真正选拔到有才干的官员。
朱元璋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与刘伯温商讨对策。刘伯温明确指出,当前的科举制度需要暂停,并建议加强对北方的文化和经济支持,让北方学子有机会参与科举。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暂停科举考试,并转而采取其他方式选拔官员。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努力,明朝的科举制度终于逐步恢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最终,这场由三筐稻谷引发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明朝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深刻影响了国家的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