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后,沙俄被称为“欧洲宪兵”。那时,法国的自由主义风潮席卷欧洲大陆,势头迅猛。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君主制国家,沙俄自然无法容忍这样的变化。
因此,在欧洲,任何国家一旦想效仿法国,推翻君主并走上自由主义道路,沙俄便会出兵协助其他封建国家镇压叛乱。这也是沙俄被称为“欧洲宪兵”的原因。
然而,这只是封建专制在欧洲的最后挣扎。时代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想要为了个人或某些家族的利益阻止变革,只会被历史淘汰。沙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过分依赖专制统治,却忽视了向西方学习、进行现代化改革,最终落后成了二流强国。
相反,英法两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功崛起为全球殖民强国,尤其是英国,建立了全球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而沙俄依旧固守封建体制,最终在黑海地区被英法联军击败。
清朝同样是一个没有及时觉醒的国家。虽然它地处遥远的东方,改革步伐较慢,但也可以理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终于意识到,不进行改革将迎来崩溃的结局。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试图夺取巴尔干半岛,并主动挑衅奥斯曼土耳其。尽管土耳其在战争中已经丧失了黑海北岸和东岸的控制,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在沙俄海军打败土耳其舰队时,英法联军的舰队已经准备好随时参战。更重要的是,英法海军已经装备了先进的蒸汽机,而沙俄的舰队依旧是帆船,二者在机动性上差距巨大。
结果,英法联军轻松击败了沙俄的帆船舰队,沙俄的黑海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让沙俄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尽管如此,尼古拉一世依然不肯承认失败,把烂摊子交给儿子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虽然尝试反击,但也无力回天。在更先进科技的面前,沙俄的军队几乎成了炮灰,最终于1856年宣布战败。
这场失败让沙俄清楚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不可忽视。如果不进行改革,沙俄注定会步奥斯曼土耳其的后尘。事实上,土耳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力度不如沙俄,最终被沙俄超越,土耳其逐渐衰落。
沙俄的真正优势在于,他们认识到错误后能及时调整,并通过改革逐步富国强兵。1861年,沙俄展开了大规模的农奴制改革,开始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向西方靠拢。而科技的引进,也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刚刚击败沙俄,不久后便转向清朝发动战争。1861年,英法与沙俄的战事几乎无缝衔接,他们迅速调整状态,开始攻击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让清朝遭受重创,而道光帝因守旧未进行改革,导致清朝错失了应有的机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军队直接攻入北京,咸丰帝带着家人逃亡。此时,皇权面临巨大威胁,改革已成为唯一的选择。
咸丰帝未能挽救局面,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年轻的同治帝虽然继位,但由于年幼,实际权力掌握在恭亲王等辅政大臣手中。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改革。于是,1861年,洋务运动正式启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从个人层面来看,洋务运动也让慈禧通过与恭亲王的合作,稳固了自己的权力,掌控了清朝近半个世纪。
在同一年,沙俄也开始了改革,实施农奴制改革并向西方靠拢。然而,沙俄依旧保持着封建君主专制的特点,这场改革远未完全实现现代化。
尽管沙俄和清朝几乎在同一年进行大规模改革,但沙俄却能迅速调整,摆脱了被英法欺负的局面,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展开扩张。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遇重创,几乎全军覆没,且东部的防线相当薄弱,它依旧通过信息差从清朝手中夺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为什么沙俄能够利用信息差获取如此巨大的利益?因为清朝远在东方,信息传递缓慢,而沙俄作为欧洲大国,更早接触到先进科技、第一手情报,因此能在对清朝的外交中占得先机。而英法虽也具备类似优势,却没有像沙俄那样,趁机通过信息差对中国进行敲诈。
这一切都表明,在那个时代,信息差不仅是外交博弈中的重要因素,也为各国争夺领土、资源提供了巨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