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上级决定将各根据地的部队调往东北。除了山东军区的主力外,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的3.5万多人也是其中的主力之一。在出发之前,黄克诚安排了师参谋处长沈启贤和8旅副旅长胡继成,带领一支由师侦察队、7旅骑兵连以及8旅和10旅的侦察队组成的先遣队,提前前往东北,先行考察当地的装备和物资情况。
由于部队即将离开,并且听说东北地区的武器丰富,上级指示3师在出发时应当尽量将武器留在原地,空手前往接收新的武器。对此,黄克诚感到担忧,他认为如果没有武器,遇到敌人该如何应对呢?但上级的命令必须执行,于是他们只带走了一部分武器,留下重型武器和其他部分装备在根据地。为了确保部队到达东北后能够迅速装备起来,黄克诚才决定派遣先遣队提前行动。
这支先遣队从淮安出发,经过山东临沂、胶济路、津浦路、廊坊东,最终抵达玉田。当他们快要到达山海关时,沈启贤提出不再继续前进。胡继成却坚决表示,既然已经组建了先遣队,他们就应该完成任务,继续向前,而不是停下来等待大部队。如果只是停在玉田等候,那还不如当初与主力部队一起行进。
沈启贤的顾虑是什么呢?原来,当先遣队到达玉田后,他们遇到从延安过来的李富春,得知国民党部队已与李运昌的部队在山海关一带激战。李富春建议,最好改道,通过喜峰口和冷口进入东北,这样可以避开危险。
而在冀东迁安,先遣队还与李运昌的部队接触,了解到东北的情况。李运昌部的战斗力尚可,但苏联红军的军纪却存在一些问题。沈启贤综合考虑后,认为先遣队继续前进的意义不大,既然大部队还未到,孤军深入东北,碰到敌人该怎么办?从兵力和战斗力的角度看,先遣队并不占优势。因此,为了确保先遣队的安全,他认为不如等大部队一起行动。
而作为副旅长的胡继成,或许认为,既然上级已经下达了命令,先遣队就应该坚持前进,哪怕前方的情况再危险,也不能停下,毕竟那些关于“东北有武器”的传言,大家都只是听说,并没有亲眼见过。既然沈启贤不打算继续前行,胡继成决定带领50人的侦察队,继续前往,亲自了解前方的情况,而不是依赖听来的消息。
经过一番跋涉,胡继成带领的小分队最终到达锦州,找到当地的城防司令。虽然锦州的局势紧张,但胡继成认为,倘若不派大部队前来,局势将更为复杂。事实上,在3师到达东北之前,其他根据地的部队已经获得了一些新的武器,并且进行了扩编,李运昌的部队人数也从原来的1万多扩大到8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兵,手持新武器。后来,苏联红军还收走了日军的军火库,造成武器的紧缺。对于3师来说,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武器和过冬物资。
胡继成到达锦州后,发现情况十分混乱。各地的部队陆续到达,但彼此并不熟悉,物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胡继成试图收编伪满洲国的军队和警察,获取他们的武器,甚至用几节火车将物资和弹药运送过来,同时还收缴了一些伪满洲的武器。尽管如此,3师的人数庞大,物资和武器仍然远远不够。在上级的指示下,李运昌帮助解决了部分武器和弹药的问题。
当3师主力最终进入东北时,黄克诚向上级报告了部队的现状,并提出建议:当前的关键是尽快开辟根据地。接下来的大半年里,4师下辖的4个师,除了7旅被总部调动外,其他三个旅分别在地方上创建了根据地,解决了物资和武器问题。直到1946年8月,2纵正式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