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3日,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要求他立刻带领部队前往东北参战。由于第三师驻地距离东北较远,且当时正处于战争紧张时期,为什么中央会选择黄克诚带队前往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黄克诚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抗战胜利不久,黄克诚就意识到东北对于未来战局的关键性,便亲自给延安发了一封电报,建议派遣更多兵力前往东北,建立一个强大的根据地。他在电报中写道:“至少要派五万人,最好能派十万人。”这一建议与毛主席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并得到了迅速采纳。延安也开始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派出精兵强将进入东北。毛主席对黄克诚的战略眼光非常欣赏,因此亲自指派他带领部队前往。
其次,其他战区的兵力已难以抽调。尽管山东、冀热辽等根据地都贡献了大量兵力,但在当时的紧张局势下,他们无法再分出更多部队。特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要应对阎锡山的进攻,压力巨大,无力支援。此时,黄克诚的第三师成为唯一可调动的部队,且由于其规模较小,行动相对低调,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能够出其不意地投入战斗。
黄克诚的第三师虽然只有一个师的名号,但兵力高达35000多人,几乎等同于一个国民党军的军队。正因如此,毛主席决定派黄克诚带队前往东北。这个师的规模适中,既能充分发挥其强大作战能力,又不容易引起敌人的警觉。
然而,黄克诚接到命令后并没有急于出发,而是做出了一个看似荒唐的决定:命令部队在五天后才出发,并要求后勤部门赶制过冬的棉衣,同时让全体官兵携带武器和棉被。此举引起了不少官兵的不满。因为当时正值秋季,大家认为根本不需要带棉衣和棉被,且长途行军中,背负过多物资会增加负担,影响行进速度。
事实上,当时许多先期进入东北的部队并未携带武器,甚至有些部队几乎是空手而来。这一情况源自于曾克林的一份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东北地区到处都有无人看管的日军遗留武器,部队到达后可以自行补充。然而,黄克诚并没有受此影响,坚持自己的决定,要求所有战士随身携带武器和装备。
9月28日,第三师从驻地出发,历经了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东北战场。在这段漫长的行军过程中,不少官兵因长时间步行导致脚上磨破了皮,许多人开始埋怨黄克诚的命令。然而,等到他们抵达东北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师长的决定是多么的高明。
曾克林的报告虽然为真,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苏联红军突然收回了对日军遗留军火库的使用权。到了后期,很多部队到达东北时几乎都是赤手空拳,特别是杜聿明的部队在美国军舰的支持下,从秦皇岛登陆,对解放军展开猛烈进攻。曾克林的部队虽然起初拥有丰富的武器,但由于收编的伪军叛逃,武器装备也大大减少,导致他的部队陷入了困境。
此时,黄克诚带领的第三师终于到达了战场。与其他部队的窘迫不同,第三师士兵们装备齐全,毫不逊色于国民党的一个军。黄克诚的部队很快稳住了东北战场的局势,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黄克诚还曾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和东野第二兵团政委等职务,直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的睿智决策和不拘一格的指挥风格,使得第三师成为了东北战场的中流砥柱,也为他赢得了无数战士的尊敬和信任。他的成就证明了一个真正的军事领袖,不仅要有眼光,还要具备判断局势、果断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