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43年上海被开辟为商埠以来,这座城市的繁荣日渐增加。到了1917年,上海市中心附近竖起了一座四层楼的建筑,它以12根圆柱支撑的六角形尖塔为特色,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很快,这座建筑便被命名为“大世界”,并迅速成为上海滩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甚至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游乐场”,在当时还有“东方之门”的美称。
这座辉煌的建筑背后,是黄楚九的成功故事。黄楚九虽年过四十,已经是娱乐界的巨头,还是一位垄断了医药行业的富商,他的黄氏集团几乎控制了整个市场。此外,黄楚九还涉足了烟草、金融等多个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毫无疑问成了当时上海滩最富有的人。然而,这位上海滩的首富,曾经是一个由寡母抚养长大的贫困少年。
黄楚九的发家故事始于一个聪明的商业策略——“空箱计”。这个故事要追溯到他少年时。
1872年,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浙江余姚的一个小男孩出生了,他就是黄楚九。黄家的家族世代行医,父亲黄俞林专攻眼科,医术深厚,是当地有名的好医生。然而,晚清的社会动荡使得人们生活贫困,眼科的市场又较小,黄家的生计一直很艰难。
1887年,黄楚九15岁时,父亲黄俞林突然去世,家庭的支柱倒塌了,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幸好,母亲和黄楚九也从小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学了一些医术。而且,黄楚九的兴趣广泛,常常阅读大量医书,对中医理论非常了解。
一天,黄楚九和母亲商量道:“娘,我们去上海吧。听说那里的基督教学校不收学费,那里是大都市,人们富有,生活也比这里好。”他向母亲提出,上海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机会。于是,母子俩带着祖传的医书,来到上海。
到上海后,黄楚九顺利进入了基督教的清心书院读书,而母亲则在当地做帮工,业余时间也利用家族的医术看病卖药。尽管他们过得艰苦,但依然勉强维持着生计。然而,黄楚九也看到了上海的繁华和富贵,他心里涌起了要发达致富的渴望。
于是,黄楚九决定辍学经商,尽管母亲最初不同意。但黄楚九告诉母亲,自己发现了一个迅速致富的秘密。随着上海逐渐发展成国际商埠,外国药品开始涌入上海,特别是西药,它们见效快速,成为当时的热门商品。黄楚九看到了这一机会,决定试试自己做西药生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黄楚九开始在上海城隍庙附近摆摊看病,同时售卖一些中西合并的药物。他的生意逐渐起色,但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滩开一家药房,资金依然不足。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来筹集资金——“空箱计”。
黄楚九利用自己在上海逐渐建立的人脉圈子,开始向亲戚朋友、老顾客借钱。起初他借的钱不多,每次都按时还款,并且给出利息。凭借这种小额借款的良好信用,黄楚九的借款规模逐渐扩大。最终,他成功借到了3000银元,这笔钱使得他有了足够的资金在法租界开设自己的“中法药房”。这是家结合中西医药的药店,西药和中药并行销售,黄楚九还把中药方剂改进,包装成西药的形式,推出市场。
药房开业后的生意异常红火,仅仅一年时间,黄楚九就把欠款还清,并且赚了很多钱。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日本商人推出的“仁丹”药品,黄楚九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制作了一款自己研制的药,名为“人丹”,专门用来治疗与仁丹相同的病症。与仁丹相比,黄楚九的“人丹”不仅疗效更好,而且价格更便宜。
黄楚九不止一次在广告中加入爱国元素,用“中华儿女请用中国人丹”等标语来吸引消费者,还推出捆绑销售等策略,使得“人丹”逐渐占领市场。尽管仁丹的商家多次起诉黄楚九,但他将这场官司巧妙地包装成了自己广告的一部分,反而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火爆。
随着生意的蒸蒸日上,黄楚九不仅成为医药界的巨头,还涉足了娱乐、金融等领域,开设了赌场、烟厂等多家企业。他的企业数量一度突破50家,成为当时上海滩的最大富商之一。
然而,随着战乱的爆发,黄楚九的商业帝国开始衰退。他的许多产业被低价收购,最终在1931年1月,黄楚九因病去世,享年不到60岁。临终时,他的家中挂着一副挽联,概括了他的一生:“楚楚有志,廿年雄心图世界;九九归原,一双空手赴黄泉。”
黄楚九从贫困少年成长为上海滩的商业巨头,他的商业智慧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至今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