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太平军像春雨后的竹笋一样迅速在南方的山林中涌现出来。随着他们一路北上,他们最终来到了长江边,准备攻打南京。
南京不仅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清政府的最后防线。那么,当太平军准备攻打南京时,清朝如何防守这座城市呢?
许多人认为太平军的起义来得很突然,历史上的清朝史料也未能预测到南方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动乱。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历史,就会发现太平军起义并非偶然,而可能是必然的结果。
自清朝建立以来,南方一直动荡不安。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源自于满清的入关。当时,满清并没有直接以武力攻占山海关,而是通过明朝的大将吴三桂投降,成功入关。为了尽快统一天下,清朝采用了招降策略,收编了许多明朝的降将。然而,作为北方的政权,清朝定都北京,并将许多明朝的降将派往南方,封为藩王。
尽管江南名义上归清朝统治,许多当地百姓心中依然怀念明朝,对清朝并没有真正的归附。因此,南方民心不稳,早在乾隆时期就发生了三藩之乱。即使乾隆皇帝采取了强力手段平定三藩,南方的局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民间山匪海盗四起,治安混乱。无论是嘉庆还是道光皇帝,面对南方的动乱,也都头痛不已,时常派遣亲信前去镇压,这也是两江总督和两广总督频繁出现在历史中的原因之一。
南方的动荡不仅仅源于民心不稳,还有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南方的贸易中心逐渐从江南转移到了广州等地。与此同时,西方商品和思想也伴随着贸易流入南方,与北方传统的“老祖宗”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私塾老师洪秀全,利用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加以本土化改编,结合中国的“神话”传说,创立了拜上帝教,并自称天王,提出了“生而平等”的口号。虽然百姓对“平等”的具体含义并不明了,但他们知道跟随洪秀全就能得到食物和土地,这足以吸引大量贫苦百姓纷纷加入。
太平军的军队迅速壮大,几个月的时间便从广西一路打到长江边,进展神速。与此同时,清朝的官兵却显得十分迟钝。虽然两广总督是负责镇压这一叛乱的主要官员,但他们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两广总督在太平军起义爆发后,大多采取了装聋作哑的态度,只偶尔派遣小股军队镇压,其余时间则忙于祈祷。
在南方经济繁荣的同时,人口和土地资源却相对有限,太平军很快意识到,只有中原地区广袤的土地和人口,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于是,他们将目标锁定了北方。
两广总督松了一口气,而江南的两江总督则更加焦虑。当时,担任两江总督的陆建瀛是一个资深文臣,原本在乾隆时期就是进士,曾在翰林院担任职务。道光帝对他十分信任,任命他为江南的总督。然而,陆建瀛虽有政务能力,但他从未带兵打过仗,缺乏军事经验。当太平军攻占南昌后,陆建瀛仓皇带领残兵逃回南京,而南京正是清朝的最后防线。
当太平军顺江东下,许多江南百姓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甚至拿起锄头参加战斗。短短几个月,太平军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五十万人,这支庞大的队伍分三路沿着长江进军。太平军的队伍浩浩荡荡,举起的锄头几乎遮天蔽日。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长江北岸的清军被吓得毫无抵抗力,纷纷投降。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攻势,太平军就将南京城团团包围。南京城内的清军不足一万人,其中包括陆建瀛带回来的五千残兵和江宁将军祥厚的四千八旗子弟。与城外太平军五十万的大军相比,守城的清军显得微不足道。南京城并非易守之地,它曾是明朝的首都,拥有坚固的城墙和十三座城门。然而,九千名清军分守十三个城门,每个城门的守军不到七百人,几乎无法应付太平军的进攻。
最初,清军凭借城墙进行顽强抵抗,成功击退了太平军几次进攻。但随着太平军挖地道将凤仪门炸开一个大洞,清军的防线彻底崩溃。陆建瀛带领残兵撤入内城,指望能在内城坚守,等待援军到来。而此时,陆建瀛被太平军抓获并斩首示众。
南京的内城被称为“满城”,其中聚集了大量的八旗子弟和满人百姓。尽管他们躲在内城中,关闭城门,希望能够等待救援,但太平军很快意识到他们的想法,开始全力进攻内城。据传,攻打内城时,太平军死伤惨重,场面极为惨烈。最终,太平军攻破内城,杀光了所有的满人,不论是战斗员还是百姓,南京城的满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
与此同时,清朝的援军赶到时,已经无法挽回局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占领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