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燕波
当珠海国际赛车场的900米直道迎来第29个赛车赛季的轰鸣,2025国际汽联F4方程式中国锦标赛正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这条见证过周冠宇青涩岁月的赛道,如今成为检验中国赛车青训成果的终极考场。在"卡丁车-F4-F3-F2-F1"的职业阶梯中,F4从来不是终点,却是最关键的"资格赛"——2025赛季的赛道故事,恰是中国赛车从"跟跑"到"造血"的生动注脚。
2025赛季的F4中国赛以五站赛程构建起完整的竞争体系,从宁波国际赛道的揭幕战到上海F1级赛道的淬炼,再到天府赛道的山地考验,最终于10月10-12日在珠海迎来收官决战。经过前四站14回合的较量,积分榜已形成"一超多强"的清晰格局,而珠海站两回合正赛+排位赛的赛制设计,尤其是第二回合可能启用的"前十倒序发车"规则,为年度冠军归属埋下了最大变数。
目前的车手积分榜上,银桥ACM GEEKE车队17岁小将张石墨以334分的绝对优势领跑,这位曾征战东南亚F4赛事的新星本赛季展现出统治级表现:宁波站包揽两杆三冠,6月珠海站更是横扫四回合冠军,其在T1弯比对手快2-3km/h的入弯速度,成为制胜关键。紧随其后的CHAMP MOTORSPORT车手陈誉齐(231分)与ONE Motorsports的戴于淏(207分)构成第二集团,前者凭借排位赛杆位能力多次威胁张石墨,后者则以连续弯节奏把控见长,两人仅24分的分差让亚军之争同样激烈。
车队层面的竞争同样白热化。银桥ACM GEEKE车队以340分暂居年度车队杯榜首,其主力张石墨已提前锁定年度F4车手杯,而Black Blade Racing、河南Venom Motorsport等传统劲旅仍在珠海站冲击分项奖项。值得注意的是,本站赛事设置七大年度奖项,从团队到个人全覆盖,积分规则的精细化设计让每一次超车、每一圈圈速都承载着实际价值。
二、新老车手的风格碰撞
2025赛季最动人的看点,莫过于"三代同场"的车手矩阵所演绎的风格博弈。以张石墨为代表的新生代车手,用"精准激进"重新定义赛道美学——在6月珠海站第九回合,他从第四位起步,在T1弯外线完成教科书级超越,对T4号"超车黄金点"的把控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这种"极限探索型"风格在年轻车手群体中极具代表性,15岁的刘瑞祺更是将其推向极致,这位经周冠宇指导的小将独创"延迟刹车+早开油"战术,测试赛中连续弯速度比老将快0.15秒。
经验派车手则以"策略致胜"坚守阵地。ONE Motorsports的潘奕名在挑战组中凭借赛道数据预判能力稳坐前列,面对珠海50℃+的赛道高温,他能将轮胎磨损速率控制在对手的70%水平,这种"数据驱动型"战术在长距离赛事中优势尽显。更具话题性的是"珠海王"曹卓的回归,这位2023年赛道纪录保持者(1:41.326)转战亚洲F3后重返赛场,75%的雨战胜率让他成为珠海多变天气下的"X因素"。
国际车手的加入则为赛事注入全球视野。梅赛德斯青训成员、英国车手杰克·休斯的亚洲首秀颇具看点,其高下压力调校风格虽牺牲直道速度,却能在连续弯建立优势,与张石墨的"均衡派"形成鲜明对比。俄罗斯车手Andrey Dubynin则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在安全车多次介入的复杂局面中仍能守住领奖台,这种"乱战能力"让他成为收官战的潜在搅局者。
三、规则框架内的细节突围
F4赛事"统一规格"的底层设计,恰恰让技术策略成为胜负手。2025赛季的技术创新集中在"效率优化"领域:玄锋赛车测试的"可变几何尾翼"能在直道减阻5%,而速马力车队引入的AI胎耗预测系统,将进站窗口预判精度提升30%,这种"激进与理性"的技术路线选择,折射出车队运营理念的差异。
轮胎策略仍是最考验团队智慧的环节。珠海站新配方Giti超软胎虽能提升单圈0.3-0.5秒,但在高温下磨损速度加快30%,迫使车队在"拼杆位"与"保长距离"间抉择。2024年郑颖聪的雨战夺冠案例在此刻更具参考价值——当时他凭借对雷阵雨的精准预判,提前更换雨胎完成6次超车,印证了"轮胎选择比圈速更重要"的赛道法则。而30%的降雨概率,让本站的轮胎博弈充满不确定性。
赛道升级则为技术发挥提供了更好舞台。2024年完成的SMA沥青重铺让抓地力提升12%,T7路肩降低30%减少了切弯处罚风险,排水系统改造则增强了雨战安全性。在赛车与赛道的双重进化下,曹卓保持的1:41.326赛道纪录极有可能被打破,张石墨在测试赛中已跑出1:41.5的接近成绩,收官战的圈速竞争将成为技术成果的直接检验。
四、青训阶梯的十年成长
作为国际汽联2014年推出的入门级方程式赛事,F4的核心使命是搭建"卡丁车到F3"的低成本晋升桥梁。其技术规格的统一性堪称赛事公平性的基石:所有赛车采用Mygale M21-F4碳纤维单体壳底盘,搭载1.6T涡轮增压引擎(约160马力),匹配6速序列式变速箱,车重(含车手)不低于565kg,轮胎由官方统一供应。这种"去技术差异"的设定,让驾驶技术成为绝对核心,恰如足球青训中的统一装备规则。
中国自2015年引入F4赛事以来,已逐步成长为亚洲初级方程式重镇。近三届赛事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2023赛季曹卓以1:41.326创下珠海赛道纪录,其"晚刹车+精准走线"的风格成为年轻车手效仿范本;2024赛季呈现"群雄逐鹿"格局,Black Blade Racing车队卫冕年度冠军,Oscar Pedersen以全赛季完赛的稳健表现夺冠,15岁的刘瑞祺等新星开始崭露头角;2025赛季则迎来"技术升级年",AI胎耗预测、可变尾翼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标志着赛事从"纯驾驶比拼"向"技术+策略"复合型竞争演进。
十年间,F4中国赛已成为中国赛车的"人才孵化器"。周冠宇早年曾在珠海赛道磨炼技艺,如今已是F1赛场上的中国标杆;2022赛季冠军崔原溥跻身梅赛德斯青训体系,延续着"F4-F3-F2"的晋升路径。而年度总冠军可获得F3试车机会的奖励机制,更让这条青训阶梯具备了实际价值——每一位在F4赛道夺冠的年轻车手,都在靠近中国赛车的F1梦想。
写在最后
2025 F4中国赛珠海收官战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场赛事本身。当17岁的张石墨与欧洲青训车手并驾齐驱,当本土车队用AI技术优化策略,当珠海赛道通过嘉年华活动吸引普通观众,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赛车运动的完整生态正在形成。F4从来不是"明星秀场",而是"工匠车间"——这里打磨的不仅是车手的刹车点与走线,更是一个国家赛车产业的人才基础与商业潜力。
从1996年珠海赛道建成到2025年的赛事轰鸣,中国赛车用二十余年时间走完了从"引进来"到"自己玩"再到"育人才"的历程。赛道900米直道的尽头总有弯道等待征服,正如中国赛车的崛起之路,需要在"速度与稳健"中寻找平衡。而F4赛道上每一圈的轰鸣,都是这条道路上最清晰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