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名女婴,自出生以来一直沉默寡言,既不哭也不笑。大家纷纷猜测,她是不是哑巴。一天,她的父亲抱着她来到寺庙中,求佛保佑,希望能治好她的失语症。父女二人来到寺庙,却意外遇到一位高僧的怒斥。
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的汴京城,当时有一家非常繁忙的大染坊,老板王寅,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把染坊经营得井井有条,也因此赚了很多钱。后来,王寅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婚后夫妻感情深厚,生意也蒸蒸日上。
王寅的染织技术高超,朝廷也特意聘请他来染布,周围的百姓纷纷羡慕这对夫妻。然而,尽管事业顺利,王寅和妻子却一直没有孩子。两人因此频繁去寺庙拜佛,祈求能有一个孩子。
终于,他们的真诚得到了佛的垂青,妻子怀孕了,并在十个月后生下了一个白净的女婴。虽然婴儿看起来健康可爱,但很快,夫妻二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没有哭,也没有笑。这让他们非常焦虑,为了治疗女儿的失语症,王寅不惜变卖家产,四处寻找名医和药材,可惜始终没有任何效果。
这时,妻子因过度忧虑而生病,未出月子便去世了。妻子的死让王寅悲痛万分,他决心继续为女儿寻求治疗。他带着女儿四处奔波,但经过一年,女儿依旧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女儿回到当初求子的寺庙。
刚进寺庙,他们就被一位扫地的老僧拦住了。老僧怒目而视,用力拍了拍女婴的额头,猛然喝道:“此乃佛门净地,非你之所能踏足!”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喝竟然让女婴突然放声大哭。王寅惊讶不已,心中虽然不解,但至少女儿的病终于好了。
临别时,老僧说道:“此女虽然不能进入佛门,但毕竟是因佛所生,可以取名‘师师’。”在宋朝,百姓常称佛门弟子为“师”,王寅虽然对这个名字感到奇怪,但还是同意了,将女儿命名为王师师。
这个名字慢慢在汴京的街头巷尾流传开来,成为了文人墨客心中难以忘怀的名字。王师师在王寅的精心抚养下,逐渐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皮肤如凝脂,面容如桃花。更令人惊讶的是,她那失语的病竟奇迹般地治愈,拥有了一副宛如黄莺般动人的嗓音。
然而,生活并未因此变得顺利。由于早年治病花费巨大,王寅不得不加倍努力工作,拼命挣钱养家。为了照顾女儿,他也疏忽了染坊的事务,导致宫廷的布匹染制进度被耽误,最终他被捕入狱。
在监狱中,王寅受尽了酷刑,不久便染上重病,死于囚禁。年仅四五岁的王师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成为了孤儿,沦落街头,过着流浪乞讨的日子。
尽管北宋时期的经济已经繁荣,但对于贫困百姓来说,生活依旧艰辛。王师师流浪一段时间后,被一位叫李姨的老歌伎收养。李姨看她美貌动人,嗓音动听,便将她带到青楼。从此,王师师改名李师师,开始了她的青楼生涯。
与现代的青楼不同,古代的青楼多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这里的女子不仅美丽,且常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李师师凭借她出色的才艺和美貌,很快成为了汴京城最受宠的花魁。许多贵族公子都争相拜访她,而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词人张先。
张先年事已高,白发苍苍,但依然被李师师的才貌所倾倒。为了表达对她的喜爱,他为她专门创作了一个新词牌,成为了文人圈中的一段佳话。尽管如此,李师师并没有被这个年老的词人所打动,因为她的心早已属于另一位文人——秦观。
秦观,年轻有为,是苏轼的弟子,才情出众,风流倜傥。作为汴京城内的花魁,李师师也曾与秦观共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两人饮酒作诗,琴瑟和鸣,成为了一对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然而,秦观毕竟年长,且出身豪门,性格风流,因此并不愿与李师师长久相守。
两人的感情最终无疾而终。失去秦观后,李师师感到失落一阵,但很快又遇到了另一位才子——周邦彦。周邦彦风度翩翩,才情出众,他深深地爱上了李师师,而李师师也对他情有独钟。两人常在一起饮酒作词,过得非常愉快。
然而,一天,李师师的青楼里迎来了一位神秘的大富商。这个人自称赵乙,每次他到来时,青楼里的其他女子都会被请走,只留下李师师一人。而且赵乙手笔阔绰,钱财如土,令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赵乙的出现使得周邦彦减少了来青楼的次数,李师师对此心生委屈。一天,周邦彦终于来找她,两人聊得正欢,却听到赵乙的到来。周邦彦听到“赵乙”二字后,顿时吓得双腿发软,慌乱中钻到了李师师的床下,躲了一夜。直到天亮,周邦彦才悻悻离去。
原来,赵乙就是宋徽宗。为了听闻李师师的大名,徽宗悄悄潜出宫门,化名赵乙,夜晚来到青楼。这个名字取自他所住的宫殿——太乙宫。周邦彦这一晚的遭遇,成为了文坛中的趣闻。
然而,好景不长,金人南下,北方动乱,徽钦二帝被俘,李师师也随逃难的队伍南下,最终来到了江南。此时的她,已不再年轻,容颜逐渐褪色,生活也陷入困窘,最终在贫困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