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还有未竟的大业,岂能就此死去?”在统一六国之后,嬴政愈发珍惜自己的生命。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因为心中有更宏大的理想,还因为他已经成为了整个天下的主人,怎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悄无声息地生老病死?
怀着这种不甘心,嬴政踏上了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从那时起,宫中开始频繁接待各类方士和异族人士,他们带着不同的药方和秘术,试图解开长生的谜题。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如此努力,嬴政最终仍然死于非命,死得也十分突然,究竟发生了什么?
嬴政上台后,亲自带领秦军征战四方,扩展秦国疆土。然而,在这过程中,他却听到了许多对他不利的声音。这些不满并不仅限于被他征服的国家,甚至连秦国百姓也开始抱怨他的种种政策。尤其是在他决定修建阿房宫之后,这种不满愈发加剧。
阿房宫是一座极为宏伟且奢华的宫殿,象征着秦帝国的威严与荣耀。为了建造这座宫殿,嬴政不惜动用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仅仅施工就需要征调超过七十万民工。这些工人都是被强行征调的,离乡背井,长时间从事艰苦的劳动。除了阿房宫,嬴政还同时修建自己的陵园,并且继续修建长城和驰道,征调兵马。这一切都让百姓负担沉重,生活十分艰难。
于是,民间开始流传起“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嬴政听到这些消息时,最初并未在意。但在他决定进行第五次东巡的前一年,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天降陨石,百姓们将这块陨石视为天意,认为这是神仙的降临,并在石上刻下了“诅咒嬴政死”的字句。虽然宫中派人处理了此事,并烧毁了石头,但嬴政心中却不禁开始担忧:是否上天会听从百姓的祈愿,夺走他的生命?
更令他愤怒的是,有人敢在他巡游的队伍前公然喊出“今年始皇必死”的话。这些民间的传言和不满让嬴政感到极大的不安和恐惧,尤其是在他听到一个术士卢生的预言之后:书中写道,“亡秦者胡也”。他立刻派出三十万大军进攻匈奴,这一行为后来似乎与他最终的死亡有着某种联系,尽管“胡”在这里并非指的胡亥。
这些民间怨言和预言,使得嬴政对死亡的恐惧加剧,他更渴望能长生不老,希望能实现自己为天下之主的雄图大志。这种渴望也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
于是,宫中开始接待越来越多的方士和异族人,他们带来了各种神奇的丹药和秘方,宣称能让他长生不老。然而,这些药物大多无效,甚至有些药物可能还含有毒素。长期服用这些不明药物,嬴政的身体健康逐渐恶化。
在看到这些药方没有效果后,李斯建议嬴政亲自进行东巡,希望能够找到解决之法。此次巡游,嬴政带着他的儿子胡亥、李斯和赵高,从咸阳出发,沿着驰道南下。他祭拜了舜帝和大禹,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还遇到了一位神秘的方士徐福,徐福声称东海有三座仙山,仙山上的仙人拥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嬴政听后,立即答应徐福的要求,让他东渡寻找仙药,这也是徐福故事的起源。
然而,随着巡游的继续,嬴政的病情愈发加重。当他们到达沙丘时,嬴政因病倒下,最终在随从的怀中悄然去世。嬴政去世后,李斯、赵高和胡亥三人联手掩盖了他的死讯,秘密地伪造了嬴政的诏书,指责扶苏和蒙恬不忠不孝。扶苏得知后选择自杀,而三人则带着嬴政的尸体返回咸阳,谎称秦王因爱食鲍鱼,才用鲍鱼的腥气掩盖尸体的腐臭。
嬴政的突然死亡,成为后人讨论的一个谜题。最直接的解释,便是他长期服用丹药,这些丹药含有大量重金属,甚至互相克制,最终导致了他的身体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再加上他多次东巡,身心疲惫,尤其是在酷热的七月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导致他的身体承受极大压力,健康状况急剧下滑。
此外,嬴政的高强度工作也是他健康破坏的原因之一。传闻他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折,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他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身心的过度消耗使得他早早陷入疾病的困境。嬴政的一生充满了战斗与紧张,他还多次遭遇暗杀,这些因素无疑加剧了他身体的损害。
从嬴政的家族史来看,虽然他的曾祖父活到七十六岁,祖父活到五十二岁,父亲却只活到三十四岁,这也为嬴政五十岁时的死因提供了某种合理性。嬴政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他讳疾忌医。他始终相信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拒绝承认自己会生病,也不愿意接受大夫的治疗。因此,即使在酷热的七月,他的身体已经显现出不适,仍然难逃命运的安排。
近代学者郭沫若曾提出,嬴政死前可能曾遭遇暗杀,他的耳朵曾流血,且血迹颜色异常,这有可能是有人故意从他的脑后插入铁钉所致。这一推测也许并不准确,但在嬴政的死亡过程中,长生的执念无疑是致命的。最终,他死于他追求长生的梦想,这一历史事件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