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位名叫高木正雄的日本军校生写下了血书誓言:“我身为日本人,以精神与气概,义勇奉公,以死报国的决心报名军官,为满洲国军,为日本国献身。”这份誓言昭示着他对日本的忠诚,但多年后,高木正雄却不再是日本的忠实士兵,而是韩国的总统,并在任内签署了《日韩条约》,放弃了对日本的索赔权。事实上,这位未来的韩国总统曾有另一个名字——朴正熙。
那么,朴正熙为何当年选择加入日本军队?他又为何在担任总统后积极推动“亲日”政策呢?
“日韩同祖”是日本在1910年至1945年间对朝鲜实行殖民统治时提出的口号,这一理念鼓励朝鲜民众认同日本的文化与价值观,而朴正熙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15岁时,他考入了由日本开办的大邱师范学校,在这里,他与日本军官有川大佐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后者成为了他加入日军的引导者。
然而,朴正熙加入日军并非单纯因为日本文化的影响,家庭的背景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父亲朴成泰曾是朝鲜王朝的一名县令,虽然他曾参与反抗西方文化的政治运动并失败,但这段经历却给了朴正熙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而他的母亲白南仪,尽管身世高贵,却因家道中落而屡经波折,最终以44岁高龄怀孕,但在极度的心理压力下几乎流产,朴正熙依然出生,这种坚韧的生命力塑造了他顽强的意志。
1937年,20岁的朴正熙步入社会,成为了一名公立学校教师。他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充满不满,并常在课堂上抨击日本文化,表达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他被开除,并因对校长的殴打事件而成为了殖民政府的眼中钉。然而,面对人生的困境,朴正熙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决定加入日军,认为这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唯一途径。
很快,他在有川大佐的推荐下,考入了伪满洲的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高木正雄”,随后进入东京军事学校,并以全校第三的成绩毕业。尽管如此,朴正熙还是低估了自己的身份局限——他并非日本人,没有皇族背景。在日本的侵华战争中,他不过是朝鲜籍的一名普通军官,和25万其他朝鲜籍士兵并无太大区别。最终,朴正熙跟随日本关东军参与了东北战役。
然而,随着日本战败,朴正熙被美国俘虏,并被遣送回朝鲜半岛。此时的朝鲜已经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对于朴正熙来说,这分裂局面反而成了一个机会,他在南朝鲜考入了警备士官学校,开始接触南朝鲜的军事与政治,并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1947年,他被提升为大尉,担任学校中队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朴正熙抓住时机屡建军功,升任了重要职务。1952年,他试图通过发动兵变推翻李承晚政府,但因美国的支持,未能成功。直到1961年,朴正熙通过一次军事政变成功上台,并实施了戒严令,推翻了李承晚的政权。
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朴正熙逐渐变成了一个独裁者。虽然他最初以改革者的身份获得了民众的支持,但随着权力的稳固,他开始削弱政治对手,成立了掌控立法、司法与行政的最高议会。1963年,朴正熙成为了韩国的第三任总统,随后连任。
在他的领导下,韩国经历了显著的经济转型,特别是在重工业领域的投资,使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尽管如此,他的“亲美、亲日”政策却始终是他领导下的一大争议点。与前任李承晚的强硬立场不同,朴正熙推动了韩日关系的正常化,签署了《日韩基本条约》,使日本在10年内赔偿韩国3亿美元。这一行为在韩国引发了强烈反对,但朴正熙认为,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民族感情可以被抛在一边。
他上台后还强烈支持反共政策,甚至参与了越南战争,并允许美军驻扎在韩国。虽然这些行动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地位,但也导致了韩国对美国的过度依赖,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1979年,朴正熙在一场政变中被亲信金载圭刺杀。尽管如此,他在韩国历史上的地位依然充满争议。许多人视他为强有力的领导者,推崇他所实现的“汉江奇迹”,但也有批评者认为他是一个“亲日卖国贼”。朴正熙的女儿朴槿惠后来也成为韩国总统,其“父女执政”的局面被认为是“日本父女”的延续。
最终,如何评价朴正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国能从他身上汲取哪些教训,去除其政治体系中的糟粕。如今的韩国政坛依然充满挑战,要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还需要走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