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的皇室陵墓,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清东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布局最整齐的皇家陵园,清东陵是最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方,后来更是成为了首批5A级旅游景区。这座陵园因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吸引了无数游客参观。
然而,作为一个常规的旅游景区,清东陵并不只有游客和工作人员。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守陵人。这个群体至今仍坚守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守陵人的存在呢?他们又是如何维持生计的?
守陵制度的起源
纵观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皇朝都有一条相似的规矩,那就是派人守护皇帝的陵墓。这种做法源自古人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对于深信轮回转世的皇帝们来说,死后所带的陪葬品,特别是大量的金银珠宝,是他们生前的财富积累,也寄托着他们的未来安慰。因此,为了确保这些宝贵的陪葬品不被盗掘,设置专门的人手看守就显得尤为重要。
清东陵,作为清朝的皇家陵墓,始建于顺治年间(1661年),直到光绪年间(1908年)才完成,跨越了两个多世纪,涵盖了清朝的整个历史。这里葬有从顺治到同治的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以及无数的妃嫔和王公贵族。
守陵人:美差还是惩罚?
许多人对守陵人的印象大多来源于影视剧,常常看到那些因犯错而被发配到皇陵守墓的王孙贵族。表面看,这是一个被视为“惩罚”的差事,但实际上,守陵人的职位是高薪且轻松的。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看守皇陵不仅能获得丰厚的俸禄,而且职位相对轻松,因此许多人对此心生羡慕。
守陵人并非普通百姓,而是从宫中内务府、八旗子弟或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中选出的。具体而言,守陵人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门由内务府指派的守陵人;一类是八旗子弟中担任守陵卫士的人员;最后一类是由朝廷任命的高级守陵大臣。
这些守陵人通常都来自满洲八旗的“上三旗”,他们大多是与皇室有血缘关系的中下层贵族。尤其是守陵大臣,通常是皇帝的亲戚或者有权势的宗室子弟。虽然这些职位对他们而言可能带有“惩罚”的性质,但由于丰厚的报酬和待遇,很多人并不看作是简单的“惩罚”。历史记载显示,守陵大臣的年俸高达1300两白银,相当于现代的年薪26万元。而即便是最低级的守陵卫士,其年薪也可达到百余两白银。
贫困与艰难时期的守陵人
然而,随着清朝逐渐衰落,守陵人的生活也经历了不少波动。尤其是在清朝晚期,由于闭关锁国导致国库紧张,原本丰厚的俸禄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工资未按时发放的情况。尤其是在慈禧掌权的年代,国家财政状况更为紧张,大量的奢侈开支直接影响了守陵人的收入,许多守陵人不得不去打零工维持生计。
到了清朝灭亡,原本依靠国家支付的工资也断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民国政府在谈判时特意提到了守陵人,并同意继续支付他们的工资。虽然这项协议在战乱时期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但却体现了传统的延续和皇室陵墓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的守陵人
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进行修缮和保护。此时,守陵人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守陵人的后代开始从事与清东陵相关的工作。比如,有些人被聘请为清东陵的管理人员,或是在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售票员等职务。如今,守陵人不再只是守墓的工匠,他们已成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者,肩负起了保护文物、传递历史的责任。
守陵人传承的意义
从几百年来的守陵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也看到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无论是在艰难岁月中的苦苦坚持,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职能的转变,守陵人都展示了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厚情感。
如今,作为清东陵的一部分,守陵人的后代已不再只是守墓者,而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通过他们的讲述和解说,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清朝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衰落。而守陵人,也将继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守护着那份属于历史的传承。
---
参考资料:
- 中国新闻网,2021.12.19:《探访清代皇家守陵人的前世今生》
- 河北文旅,2023.05.24:《清皇陵为什么还有守墓人,他们是谁,有工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