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军人,有三件事最让人害怕:贪财、怕死和好色。而国民党中将郭一予这三点全都有,最令人咋舌的是,越是在危机时刻,他的这些恶习表现得越加严重。
淮海战役中,郭一予与数十万国军被困在陈官庄,形势危急。然而,尽管周围危机四伏,他仍然惦记着女色。为了一位18岁的女学生,他竟然用粮食作为诱饵,哄骗她嫁给自己。那时,郭一予已45岁。蒋介石甚至派飞机来接一些负伤的将领,但郭一予在没有位置的情况下,直接坐进了飞行员的座位,硬让飞行员坐到自己腿上。最终,这一耽误导致了大量伤员的被俘。
这名“荒唐”的将领,居然还能坐上高位,这也难怪国军最终会败得如此彻底。
郭一予年轻时并非如此。他于1904年出生在湖南浏阳,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思想进步。1923年,他加入了共产党,曾在毛泽东和何叔衡创办的长沙平民学校和工人夜校担任教务主任。因表现突出,次年,何叔衡推荐他进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的学生。
组织当时希望他学有所成后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但郭一予最终被权力和利益所吸引,在大革命失败后宣布退党,转而加入国民党阵营。刚开始,蒋介石为了拉拢他,还让他担任过团长、旅参谋主任等职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发现郭一予不仅能力平庸,品德和站队问题也让他心生疑虑,于是将他安置在一些没有权力的副职岗位上。
作为黄埔军校的一期生,郭一予在国军中待了十多年,最终不过是个少将主任,远远落后于同班的其他同学,这使得他内心极为郁闷。
有一次,他的室友沈醉为他分析原因,认为郭一予晋升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品德、能力和站队问题。郭一予听后大为光火,坚决否认这些问题。然而,如果回顾他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沈醉的分析确实十分精准。
1948年,郭一予升任徐州“剿总”办公室中将主任,负责管理人事、军法和后勤等事务。那时,大家都知道徐州将会迎来一场大战,部队的物资供应和装备维护至关重要,郭一予开始体验到手握实权的滋味,许多官员纷纷巴结他,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源。于是,郭一予开始在职员中找“相好”,并每天带着她四处视察仓库和部队,借机大肆索贿。
在郭一予的“领导下”,部队为了获得物资,不惜用金钱行贿。这让他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希望能天天如此。只可惜,解放军没有给他机会。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之后,华东野战军的大军紧逼徐州,郭一予也不敢再外出。
由于解放军的压力,国军不得不紧急撤退,郭一予的“剿总”办公室也不能继续运营。尽管他们原本有机会突围,但蒋介石突然改变指令,要求杜聿明去支援黄维,导致国民党兵团的30余万士兵被困在了陈官庄。
危急时刻,郭一予的行为更是让人啼笑皆非。首先,他抢了飞机的位置。蒋介石派飞机来接负伤将领,但飞机上原本只计划接伤员,飞行员发现座位已被郭一予霸占。郭一予不顾飞行员的反对,执意让飞行员坐在自己腿上。结果,由于起飞时出现混乱,飞机的螺旋桨受损,最终无法起飞,给国军带来了更多的损失。
其次,郭一予在绝境中试图投降。解放军允许没有武器的难民逃亡,郭一予试图借此机会保命。他向杜聿明提出让自己带一部分非战斗人员离开包围圈,并拿出白旗高举,想要混出陈官庄。最终,他带领八千多人走出包围圈,却因人数过多和穿着军装,被解放军误判并开枪示警,导致这部分人遭遇了大规模的伤亡。
虽然他最终活了下来,但这种行为却让他饱受指责。返回国军阵地后,郭一予甚至被关了起来,差点被处决,幸好得到杜聿明的求情才得以生还。
最后,郭一予的第三个奇事便是火线当新郎。在战事紧张时,他遇到了一位18岁的女子——珊珊。她原本是徐州的学生,因战乱跟家人逃难,家境贫困,眼看粮食即将用尽。郭一予为了得到这名女子,许诺她和家人丰厚的待遇,最终让珊珊同意嫁给自己。对于郭一予来说,这场婚礼成了他在绝望中的一丝慰藉,仿佛是在劫难逃的命运面前依然能享受一丝安逸。
然而,陈官庄很快被解放军攻占,郭一予与珊珊被分开。郭一予虽心存感动,但最终因战局变化,未能再见到她。尽管他一度在监禁中念念不忘珊珊,然而,经过多年改造,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
1982年,郭一予病逝,临终时他再也没见到珊珊,也未能为自己的过错获得完全的救赎。但他为历史留下了一些文献资料,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