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围城战往往是最残酷、最消耗人的作战形式。一般来说,攻城一方虽然兵力占优,但守城一方凭借城墙、护城河和地形防御,常常能把人数劣势部分抵消掉。换句话说,即便攻方兵多,想在地形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突入城内,也绝非易事——常常要付出大量的伤亡才能得到城池的控制权。
历史上著名的围城战不胜枚举,例如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梁的钟离之战、战国时白起攻楚的鄢郢之战,以及长平之后白起围攻赵都邯郸的那场保卫战。这些战例都说明:围城几乎必然伴随高昂的人力和物力代价。
那为什么进攻方不干脆“绕开城池”,直取对方都邑以求速胜呢?实际上,绕城这种战术确实存在,但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采用。比如明初靖难之役中,朱棣南征时曾在济南城外遇到铁铉顽强抵守,攻不下去,于是选择绕过济南,取东阿、汶上等地,最终一路南下直逼京师。这次绕城成功,依赖于几个关键前提:战争整体对他有利或形势急需速决;他拥有大量机动作战的骑兵;以及许多沿途守城将领并未果断抵抗(有时因为内部政治原因而选择观望)。正因如此,绕城在特例中可行,但不能当作常态操作。
通常情况下,进攻方不能轻易放弃攻城,原因主要有几方面。首先,古代城池常建于交通要冲或地区中心,控制一座城就相当于掌握了当地的粮道和兵力调动路线。占领要地能保证后续补给、调动军队,也能瓦解敌方的区域控制,一城失守往往牵动大片地带。
其次,后勤问题决定战争能走多远。以一支大军为例,若要绕城而行,整个军队和随行的粮饷运输都必须同步改变路线,消耗和风险随之增加。绕行会延长行军距离、耗费粮草,而且绕行途中常常要离开官道走难行地形,补给线变长变脆弱,极易成为敌方打击的目标。若主力被孤立在敌后,缺乏补给与增援,就会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再者,孤军深入敌境的风险极大。即便某将带着一支精锐部队绕城直逼敌后,四周皆敌、无后路可退,这支部队就是孤立无援的“孑然一身”。在敌方控制区域内作战,既要担心补给、又要防范敌人从四面八方合围,成功机会相对较低。
此外,城池本身往往是当地的经济与资源中心,仓储粮草、金钱、工匠及城市防务系统都集中于此。攻下城池不仅意味着夺取一个补给点,还能把城市变为自己的后方据点,支撑后续更长远的作战。因此,逐城拿下往往比绕行更能稳固战果、扩大胜利成果。
综上所述,绕城作战虽然在个别历史条件下出现并取得成效,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攻城是不可回避的选项。面对坚固的城防,进攻方往往不得不投入兵力和资源,强攻或长期围困,直到城池被迫投降或守军被打垮。古代战争的残酷,正体现在这种必需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取得战略要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