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接收更多类似文章,并便于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
文|魏戈原
编辑|t
我们都知道,范仲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单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已名垂千古。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范仲淹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曾戍边抗击西夏,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除了文学和军事成就外,范仲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他在饥荒时巧妙处理粮食价格问题,展现出作为政治家的智慧。或许有人会疑惑——在饥荒时哄抬粮价,这怎么能算是“优秀”政治家呢?事实上,范仲淹的这一措施正是为了解决当时百姓的困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丰收年份常常取决于天意,饥荒在所难免。而一旦粮食歉收,饥荒就会降临。许多百姓辛苦一整年,不仅粮食颗粒无收,还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比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录过一次江浙地区的严重饥荒,原本富庶的地区粮食歉收,民众的困境可想而知。天灾无情,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总能渡过难关。然而,一些奸商却趁机哄抬粮价,大发国难财,百姓只得用毕生积蓄购买粮食,甚至有人因此家破人亡。
粮商的暴利让老百姓陷入了无尽的绝望。面对这种局面,范仲淹提出了一项政策,令江浙甚至全国的粮商都自愿把粮食运到杭州。此举让原本由粮商操控的粮食市场发生了变化。之前,粮商们不断哄抬价格,杭州一带的粮食价格一度飙升至120文一斗,但范仲淹的政策要求将粮价提高到180文一斗。听到这个消息,粮商们纷纷高兴地将储备的粮食从外地运到杭州,生怕错失机会。
然而,这一举动让百姓们愤怒不已,大家纷纷指责范仲淹为“狗官”,只顾与粮商分利,而不顾百姓死活。可范仲淹接下来的操作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的做法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
当粮食储备充足时,范仲淹立即下令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官粮。这一政策让粮商们焦急万分,他们辛辛苦苦从外地运来的粮食还没来得及出售,就被老百姓抢先买走了。面对官粮的低价,粮商们开始尝试联合起来,要求范仲淹提高官粮价格,但无论他们如何施压,范仲淹都坚定不动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粮商因存储成本过高而选择妥协,其他粮商也纷纷跟进,最终导致杭州的粮价大幅下跌,百姓终于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粮食。
从这一事件来看,范仲淹的政治手腕可见一斑。他通过巧妙的策略,不仅增加了粮食储备,还成功压低了粮价,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不过,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身份并未受到广泛认同,甚至有些人的评价反而负面。原因之一便是他采用了较为特别的政策手段,甚至因此遭到“荒废政事”的指责。除了压制粮商哄抬价格,范仲淹还做了几件常人难以理解的事。首先,在饥荒时期,他大兴土木,建议寺庙雇佣百姓以低工资从事建筑工作;其次,在灾年,他还组织了竞舟比赛,并在西湖上举行宴会,邀请富人参加,借此让贫苦百姓为富人提供服务,获得微薄的收入。
这些举措让朝廷派来的监察官员认为范仲淹没有体恤百姓疾苦,搞得自己大功告成,却忘记了百姓的生计。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措施其实都考虑到了百姓的需求。寺庙大兴土木,可以为无粮可收的百姓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从农民转变为工人;而竞舟比赛和宴会,则借着集会的形式,为贫苦百姓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机会。
经过深思熟虑,大家发现范仲淹的“荒政”其实是为了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的实用措施。曾经批评范仲淹的百姓也逐渐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纷纷对他表示钦佩,赞不绝口。
总的来说,范仲淹虽然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但这些政策无疑是为了百姓谋福祉,表现出他作为清官的智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