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德国加速发展军工和重工业,给远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以及刚刚从经济危机中恢复的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距离欧洲一万公里外的远东战场,日本的军队还在中国大陆上肆虐,随时可能向苏联发动进攻。
在这种“东西夹击”的局势下,苏联不得不寻求与英、法、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稳定的局势。而此时,德国的希特勒也通过特务得知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谈判消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希特勒主动联系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德国和苏联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希特勒一方面继续向西进攻,另一方面和斯大林分割了波兰。这段时间,两国“郎情妾意”,政治互利。
然而,协议签订仅三年,希特勒却突然违约,撕毁了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东线战场。这次进攻,实际上也是德军最终失败的开始。
很多历史书中提到德国为什么突然反悔和在东线战场的失败,但分析较少,常常归结为“天气太冷,德军不适应”。但实际上,背后的原因远不止如此,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德军为何要进攻苏联?事实上,这与西线战场的僵局密切相关。德国在实施闪电战后,占领了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地区。接下来,德军想继续扩张只能对抗隔海相望的英国。然而,与法国的投降不同,英国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德军难以通过海军与英国作战,只能依赖空军进行空袭。然而,英国早在战争初期就部署了先进的雷达系统,有效阻止了德军多次进攻。同时,英国还在非洲战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尽管在希腊战场最终败北,但仍有效拖延了德军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考虑开辟新的战场来缓解压力,而身边只有苏联是最合适的选择。而此前,苏联在与芬兰的战争中遇到了挫折,西方世界对其产生了轻视,认为苏联不过是个“纸老虎”。因此,德军并没有太多顾虑,决定进攻苏联。
德国的进攻很快展现出了迅猛的攻势。德军凭借其压倒性的兵力和战术,很快突破了苏联的东部边防。尤其在战争初期,苏联的军队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德军在进攻中消灭了大量红军,仅在初期战斗中,就有四十万苏联士兵伤亡。
这场惨败激怒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更换军官,并命令朱可夫加紧防御工作,调集更多兵力抵挡德军进攻。苏联也通过动员全体国民开展战斗,组织起强大的抵抗力量,尤其是利用红军庞大的兵员优势。
然而,德军面临的困难并不仅仅是苏军的反击,俄罗斯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加大了他们的困境。随着寒冷的冬季到来,德军的补给线被严重影响,兵员和装备因低温无法正常运作,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特别是士兵们因缺乏防寒措施,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坦克和运输车也因低温无法启动,进攻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苏联则凭借其广阔的领土和充足的物资储备,不仅成功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还在冬季前线修筑了坚固的防线,给德军制造了巨大的压力。而朱可夫等将领依托大量的兵员和装备,利用游击战等策略,有效拖慢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随着德军战斗力的下降,希特勒指示撤退,但德军在撤退过程中再次遭遇重创。德军指挥官布劳希奇在此时决定撤离,但希特勒对其“懦弱”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最终换下了布劳希奇,命令德军继续驻守。即便如此,德军在前线的战力也逐渐被消耗殆尽。
此时,苏联则迎来了新的反攻机会。由于日本在远东的进攻受阻,苏联得以调集更多部队投入东线战场。随着数百万苏联士兵的加入,德军在东线的防线逐渐崩溃,最终被苏联红军彻底击败。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彻底溃败,也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命运开始走向终结。
总结苏联能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苏联的广阔疆域和战略纵深;其次,苏联拥有强大的重工业,能够在战争中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装备;最后是苏军的战斗意志和本土作战优势。此外,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物资援助也极大地缓解了苏联的物资压力。
而纳粹德国的失败,则可以归结为民族主义驱动下的战争机器,最终在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崩溃。战争让德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苏联则凭借自己的坚定与庞大资源,最终逆袭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