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在与近代列强交战时,曾被认为是作战效率最低的对手之一。无论是西方列强还是日军,与满清交战时,即便胜利,双方的交换比也难以超过十比一。这让那些自诩为“列强”的国家感到不太好意思。民国时期,中国的物质实力更差,甚至还不如晚清。我们可以通过甲午战争来做一个对比,看看当时的情况。
甲午战争中的战利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战利品统计数字来源于日本方面。虽然日本在伤亡人数上可能会有所夸大,但他们的缴获数字一般无法作假,毕竟这些数据涉及到实际的战争物资,伪造成本过高,即使是日本的贪官也负担不起。
根据日本统计,甲午战争中,日军一共缴获了592门大炮,其中包括29门重炮(口径210毫米以上)、451门轻炮(口径150毫米以下),以及107门机关炮和速射炮。相比之下,在1936年,国民政府准备抗战时,手头总共有567门火炮,其中包括132门75毫米山炮,252门野炮,和32门10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即使将清朝时期已经退役的110门火炮扣除,委员长手下的火炮数量仍不及甲午战争时日军的缴获量。
不过,满清虽然落后,但在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上,确实领先民国。李鸿章等人在洋务运动期间从克虏伯公司进口了3000多门火炮,其中甲午战争的缴获只是外购火炮的五分之一。
清军的巨大消耗
甲午战争期间,清军消耗了大量的炮弹。总共发射了261万7976发炮弹,平均每月消耗近30万发炮弹。相比之下,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口径炮弹总数为355万发,每月消耗量大约为3万发,仅为清军甲午战争时的十分之一。清军还使用了8764万发子弹,消耗量是八路军、新四军的两倍多。
清军的作战效果如何呢?总共打死了日军4000多人,也就是说,清军需要消耗2万发子弹和60多发炮弹才能击毙一个日军士兵。这一效率让维多利亚女王都惊讶,俾斯麦看了也要摇头,因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军队在使用了上百万挺机枪的情况下(共107万6100挺),也只能用一万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清军的子弹消耗量和二战西方军队的效率相当,已经是1895年的战争中达到了1945年才有的消耗水平。
日军的高效作战
与清军相比,日军显得“很会过日子”。例如,在平壤之战时,日军统计消耗了680发榴弹,2128发榴霰弹,16发霰弹以及28万4千多发步枪子弹。相比之下,清军在一天的战斗中,就能消耗74万发子弹,显示出他们在弹药消耗上的“豪气”。在鸭绿江渡河战役中,日军消耗了493发炮弹和近10万发步枪子弹,却缴获了78门火炮和4400支步枪,即7发炮弹就能换回一门火炮,20发子弹就能换回一支步枪。
在旅顺之战中,清军损失了近140门火炮,而日军的消耗仅为247发榴弹炮弹、1526发榴霰弹和17万多发步枪子弹。日军用了两发炮弹就缴获了一门大口径火炮。日军在旅顺之战的损失极小,仅为30人,甚至因此忽视了旅顺的防御能力,十年后他们再次遭遇了严重的失误。
清军低效与日军的自信
类似的战例不胜枚举。总的来说,清军的战斗效率低到令人难以置信,而日军则在与清军的交战中积累了极大的信心。这种极高的交换比让日军对未来的战争充满了信心。到了民国时期,物质基础远不如满清,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行为变得更加疯狂。
总之,甲午战争反映出清军在战场上的低效,不仅仅是由于装备落后,更因为作战指挥与策略的失败。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直到民国时期,日军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表现得更加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