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将国号“后金”改为“大清”,并效仿明朝设立了封爵制度。这一年四月,皇太极根据军功封赏了自己的亲兄弟和侄子们,授予他们爵位:
- 二哥代善(太祖嫡次子,大妃哈哈纳扎青所生)被封为和硕礼亲王;
- 堂弟济尔哈朗(叔叔舒尔哈齐第六子,生母是乌拉部贝勒布占泰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郑亲王;
- 十四弟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阿巴亥)被封为和硕睿亲王;
- 十五弟多铎(多尔衮同母弟)被封为和硕豫亲王;
- 长子豪格(皇太极继妃纳喇氏所生)被封为和硕肃亲王;
- 岳托(生母为代善的发妻李佳氏)被封为和硕成亲王;
- 十弟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兄)被封为多罗英郡王;
- 侄儿杜度(太祖嫡长子褚英的儿子)被封为多罗安平贝勒;
- 七哥阿巴泰(太祖侧福晋所生的庶子)被封为多罗绕余贝勒。
这次封爵共封了六位亲王、一位郡王和两位贝勒,这为清朝的“铁帽子王”奠定了基础。
顺治帝即位后,在崇德八年时,晋封了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为辅政叔王,阿济格晋升为亲王。岳托的儿子罗洛宏被晋封为多罗衍禧郡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侧妃所生的庶子)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且因战功晋升为和硕承泽亲王。
虽然清朝已经进行过几次封爵,但这些爵位是否世袭并未明确。很多爵位在后续被削减或更改,例如英亲王阿济格的爵位被削,成亲王岳托的爵位也被降级。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恢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并明确规定了“八大铁帽子王”爵位为世袭罔替制度。
然而,在这“八大铁帽子王”中,有一位爵位显得十分尴尬,那就是和硕庄亲王(也就是承泽亲王)。这个爵位原本并不是嫡妻所生的继承人,而是庶子出身。按照大清的传统,只有嫡妻所生的儿子才有资格继承汗位(皇位)。例如,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皇位的只有嫡长子代善和嫡五子莽古尔泰,而其他庶子则没有继承权。同样,皇太极死后,继承皇位的也只有嫡妻所生的儿子,如肃亲王豪格和皇九子福临。
但是,清朝的继承制度在康熙皇帝登基后发生了变化。康熙帝是顺治帝的庶三子,雍正是康熙帝的庶四子,乾隆是雍正的庶四子。这时,大清开始不再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安排王位继承,而允许庶子有机会继承爵位。
承泽亲王硕塞是皇太极的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因此他出身庶子。在大清初期,庶子虽然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他们的地位相对较高。硕塞被封为多罗郡王,并参与了多个战役,表现出色,顺治帝因此晋封他为和硕承泽亲王。然而,硕塞英年早逝,仅28岁就去世了,虽然他战功赫赫,但因为父亲是侧妃所生,硕塞的地位始终较低,没有享有配享太庙的荣誉。
硕塞去世后,继承王位的博果铎也是庶长子,但他也并未恢复“和硕承泽亲王”的名号,而是改为和硕庄亲王。虽然硕塞后代的继承过程充满曲折,但这一过程中也体现了清朝后宫的复杂继承制度。
经过多次变动后,雍正决定将胤禄(康熙的十六子)过继为博果铎的继承人,从而使庄亲王的爵位变为宗室近支。雍正此举不仅增强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也确保了亲弟弟胤禄对其的忠诚。胤禄继位后,确实照顾了博果铎后代,并在继位后履行了自己的责任。
总体来看,和硕庄亲王的爵位历史充满曲折,尽管硕塞早逝,但其后代通过与其他宗室的关系,成功维护了庄亲王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