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不让我们回家?我们就是中国人!”
1991年,霍尔果斯口岸外聚集着一大群人,他们怒不可遏地围着边界线,向守卫喊着要回国。守军没有回应,也没有放行。人群情绪越来越激动,试图用人数压倒边防,但最终都未能冲破那道界线。
这些人究竟是谁?为什么被挡在国门之外?要理解这一幕,需要把时间拨回更早的历史脉络。民国时期,国内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新疆地处偏远,常常被中央权力忽视。与此同时,沙俄——后来演变为苏联——对这片资源丰富且战略位置重要的边陲地区一直垂涎三尺。随着历史演变,苏联不仅在疆内设立领事机构,甚至派兵驻扎、开办学校、开发矿产,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都在渗透影响力。
在地方势力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一位名为杨增新的前清将领掌握了新疆军权,他打败外来武装、平定内乱,一度把新疆置于相对稳定的统治之下。但杨增新遭遇暗杀后,苏联的动作更为公开:扩大领事机构、在当地推动亲苏势力、在教材中渗入苏联色彩,使部分民众对苏联产生向往。新中国建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许多新疆学校使用苏联提供的教材和语言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当地对苏联的认同感。
当时中国刚刚走上正轨,许多人生活仍然艰难。苏联方面通过宣传描绘“面包牛奶多得吃不完、出行坐汽车飞机、生活安定”的美好图景,吸引了一部分新疆民众。有些人认为加入苏联能摆脱贫穷、过上更好的生活,便萌生了通过迁入苏联改变命运的念头。
史料记述的一个场景发生在一个深夜:靠近中苏边境的百姓陆续来到边境检查站,要求被接走前往苏联。最初只是少数人,随后人数迅速增加,拥得水泄不通,甚至有家庭拖着孩子和行李,恳求边防将他们送到对面去。苏联方面也没有袖手旁观:他们用扩音器宣传、用探照灯指路,似乎在积极配合这波离去潮。
这一情况迅速传回中央,有人主张强力拦截、甚至武力镇压,但当时的领导人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针对普通百姓,中央下令不得开枪、不得动武,允许他们按意愿离开,并让苏联派人接应;而对于一些军政人员,则安排了欢送会,口岸一律放行。于是,这场大规模出走持续了三天三夜,部分县乡甚至出现大量人口外流的情形。中央对此解释淡然:“现在解释你们可能听不懂,但时间长了,你们会明白的。”
事实证明,许多抱着美好期待到苏联的人并未如愿过上优渥生活。苏联的承诺主要面向那些具备技术或特殊技能的人,普通农民和基层民众到了那里,常常语言不通、无技术、无资产,只能从零开始,生活并不容易。那些曾担任军政职务的人,为防范“假意投向”,也并未获得实质重用,反而遭到监视和限制。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之后,生活困境愈发明显;到了1991年,苏联因内外矛盾和经济危机走向解体,这些曾经移居的人面临更大的困难。
随着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走强,很多海外的华人开始萌生回国念头。1991年,大约有三万多名曾在苏联的华人提出回国申请,但无一例外遭到拒绝。这一决定让他们既惊讶又愤怒:他们认为自己本是中国人,理应有权返回。然而,回顾当年他们离开时的情形——在国家困难时期选择出走——中央和社会对此有不同的历史判断和考量。
于是,在霍尔果斯口岸爆发了那场激烈的对峙。人群高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回家”,有的试图强闯边界,但中方坚决拒绝放行。官方的理由很明确:任何想要取得中国国籍的人都应按规定正常申请,并且需要有符合标准的重大贡献或特殊情况;国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例外。更何况,当年大规模出走曾对新疆的生产与稳定造成冲击,相关责任与后果不得不被考量。
这场事件提醒人们:历史选择有其因果与代价,回归与认同并非单凭口号就能解决。国家有法有章,个人也要为曾经的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尽管当事人可能心怀乡愁,但法律与制度是处理类似问题时必须坚持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