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的北海城头,孔融扶着垛口的手都在抖。城下黄巾军首领管亥提着大刀往来驰骋,身后三万贼众吼声震得城砖发颤 —— 这已经是围城的第十天,守军箭簇眼看就要耗尽了。
“孔北海莫慌!” 城楼下突然响起马蹄声,太史慈单骑冲破重围,身后跟着寥寥数十骑。可没等他喘口气,管亥已经拍马迎了上来,大刀劈出的风带着黄沙直扑面门。太史慈举枪相迎,两马相交的瞬间,他忽然心里一沉:这贼将力气竟不亚于江东的孙策!
就在太史慈快撑不住时,远处烟尘大起。一红袍武将倒提青龙刀,胯下赤兔马像道闪电掠过战场,正是从公孙瓒处赶来的关羽。“贼将休走!” 关云长声如洪钟,刀光刚起,管亥已经慌忙回防。
说实话,这段对战在《三国演义》里写得不算详细,只说 “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但 “数十合” 到底是多少?二十回合是数十,九十回合也算。我翻遍明清时的三国评话,发现民间普遍认可是 “三十余合”—— 这很合理,你想关羽温酒斩华雄是秒杀,斩颜良文丑靠的赤兔马速度,可管亥能和太史慈缠斗许久,显然不是弱手。
那太史慈到底能不能打赢管亥?答案是肯定的,但得费点劲。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名将排名里,太史慈排第十,刚好在夏侯惇之前。要知道夏侯惇可是能和关羽拼几十回合的狠角色,太史慈的枪法又以灵动著称,当年酣斗小霸王孙策一百回合不分胜负,那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不过太史慈的短板也明显:耐力不如关羽持久。他和管亥打了没多久就 “气喘吁吁”,换成关羽这种力大刀沉的打法,刚好能克制管亥的猛冲猛打。其实吧,太史慈更擅长的是突袭和远射,真要正面硬刚,打赢管亥估计得七八十回合,还得是在没有围城压力的情况下 —— 毕竟当时他刚冲阵进城,体力已经耗了一半。
要是换成张飞呢?那场面就得完全不一样了。
你还记得袁术手下的纪灵吗?那也是使三尖两刃刀的猛将,和关羽打了三十回合不分胜负,结果被张飞十回合就挑于马下。这就能看出两人打法的区别:关羽是 “稳”,刀刀求稳胜;张飞是 “猛”,一上来就下死手。管亥的路数和纪灵很像,都是靠着一股子蛮劲拼杀,遇上张飞这种比他更猛的,简直是克星。
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手持丈八蛇矛直冲过来。管亥刚举起大刀,就被蛇矛的破空声逼得缩了缩脖子。第一回合两人兵器相撞,管亥胳膊准得发麻;第十回合张飞卖个破绽,等管亥大刀砍空,一矛就刺穿他的肩胛 —— 参考张飞斩纪灵的速度,解决管亥绝对超不过十五回合。
这里得纠正个常见误区,有人说 “一吕二赵三典韦” 的排名里张飞在关羽后面,武力就一定弱。其实这排名为了押韵改了不少,徐晃排第十四都能在文丑前面,显然不准。真论实战,张飞当阳桥断喝吓退曹操大军,战马超二百回合不落下风,这份气势管亥根本扛不住。
有意思的是,正史里压根没提管亥和关羽的单挑。《三国志》只说刘备 “遣关羽救北海,破管亥”,简单得像记流水账。倒是裴松之注引的《英雄记》里提了一嘴,说管亥 “骁勇过人,能敌万夫”,这大概就是罗贯中塑造他武力值的依据。
把三个人放一起比就更清楚了:关羽像精准的手术刀,三十回合找准破绽致命;太史慈是灵活的剑客,七八十回合靠技巧取胜;张飞则是重型锤,十几回合靠力量碾压。管亥这等货色,在三国武将里顶多算 “二流上游”,遇上顶尖高手终究是送人头的命。
不过话说回来,管亥能让孔融束手无策,还能和太史慈周旋,已经比华雄手下那些炮灰强多了。至少他没像潘凤那样 “去不多时,被华雄斩了”,也算没白在三国舞台上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