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中的炮兵并不充足。大多数步兵师、团编制里,仅配备了迫击炮;只有少数精锐师或因特殊原因改编的部队,才可能拥有几门山炮,而且这些山炮型号常常比较陈旧。真正质量较高的山野榴炮,多集中在独立炮兵部队,通常编为炮兵团,按需要配属给步兵作战单位使用。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军收到了大量美援,榴弹炮、山炮、战防炮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又接收了约130万日军与数量可观的伪军缴获武器。伪军本身火炮不多,但日军建制内保留的各类火炮数量相当可观。因此,从1945年下半年到1946年上半年整军整训时,国民党按装备来源把部队划分为三类:以美械为主的“美械部队”、以缴获日械为主的“日械部队”、以旧式国产武器为主的“国械部队”,以及混杂各种武器的“杂械部队”。与此相应,炮兵的编制也做了调整。
具体来说,美械部队在军或整编师一级通常建立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师或整编旅一级则设置美式75毫米山炮营;日械部队在军/整编师一级设置日式75毫米野炮营,师/整编旅一级设置日式75毫米山炮营;国械部队则主要沿用抗战时期的野炮、山炮,原则上在军、师或整编师、整编旅级都应配有炮兵营。至于大口径榴弹炮和野炮,仍以独立炮兵部队为主,承担战略纵深的火力支援。
不过,这些只是理论编制,实际落实时状况各异。典型例子是整编第74师:该师在换装美械期间先后参加湘西会战,随后又紧急调向南京,因而换装并未彻底完成。这个师在编制上并未配齐师属的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当它参加对解放区的进攻时,所配属的美式榴弹炮营实际上是从独立炮兵部队抽来的,建制上并不属于该师。这与新1军、新6军、第5军、整编第11师等在本部建制内就有美式榴弹炮营的情况,存在本质差别。
不过,整编第74师的三个整编旅配齐了师属的山炮营,而且全都装备美式山炮。按当时美式山炮营的标准编制,一个营通常辖3个连,共12门75毫米山炮,三个营合计36门。美式75毫米山炮质量轻、机动性强、性能良好,尤其适合国内以山地和机动作战为主的战场,炮弹供给也比较便利。因此在作战中往往比105毫米重炮更适用。华东部队最初与整编第74师交战时,就常遭到该师美式山炮的频繁火力打击,压力不小。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整编第74师被歼灭,其三个师属美式山炮营也随之覆灭。华野战后统计缴获了28门山炮;由于华野当时的山炮编制是按纵队配置,缴获的这些山炮一下子就能支援几个纵队炮兵营的组建。关于编制数是36门但只缴获28门的差别,原因有两点:一门山炮被部队就地掩埋,初步清理战场时未被发现,后来被赶到的整编第9师寻获;另有7门因为损坏且缺乏修理条件没能带走,这些残损炮与后续补充的山炮一起,成为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炮兵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美式炮兵营在编制上与传统国械炮兵差别明显:辅助兵力和轻武器配备率较高,一个美式山炮营配备有大量轻机枪、冲锋枪与步枪——按编制表,一个营约配备24挺轻机枪、65支冲锋枪和212支步枪,三个营则合计约72挺轻机枪、195支冲锋枪和636支步枪。此外,作为骡马山炮营,每营还配有大量骡马,三个营大约需要800匹骡马左右。整编第74师在覆灭时未能将这些山炮和附属装备全部带走,因此缴获的武器、骡马和大量通信、观瞄器材,对华野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战利品。
最后,炮兵营并非近战步兵单位,歼灭后往往能俘虏大批炮手。通过争取转化这些俘虏加入我军炮兵,不仅补充了人力,也加速了我军炮兵编成和扩充。因此,孟良崮一役对华野的收益远超过缴获的28门山炮,其带来的武器、装备、骡马、通信器材以及可用的炮兵人员,对我军炮兵力量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