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初期总人数约为46000人,下设三个步兵师。部队改编后,除了留守陕甘宁的部分部队外,三万多名战士前往抗日战场。由于兵力和编制有限,八路军一到华北战场,除了和敌人作战,还需要扩编部队。
大家熟悉的抗战剧《亮剑》里提到的独立团、新1团、新2团等,正是新扩编的部队,它们逐渐成为了八路军的新主力,而如第772团等,实际上是原先老红军编成的团,这些老团战斗力依然强大。与电视剧的表现不同,实际上新部队是在老团的基础上扩编出来的,经过不断的训练和补充,最终逐渐壮大。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八路军如何扩编新部队,咱们可以通过第129师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也是扩编历程中的经典案例。
第385旅就是由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改编而来。旅部留守陕甘宁,而开赴前线的是第769团。为了扩充新部队并执行更多战略任务,第769团从其他部队抽调了5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骑兵排,并在副团长汪乃贵的带领下,组建了一个团级的汪乃贵支队。支队最初只有30多名红军干部和一支不太成熟的队伍,武器装备也极为简陋。因此,支队刚成立时,战斗力并不强,主要依靠老红军的经验带领新兵,逐渐培养起战斗力。
为了让支队更快成型,八路军第129师还把随营学校的第8连加强给汪乃贵支队。第8连由年轻但经验丰富的肖永银带领,虽然肖永银年纪轻,但他曾参加过多次战斗,经验非常丰富。肖永银带领的130余名骨干,都是从各部队挑选出来的战斗骨干,其中大多数是班长、排长以及老红军战士。通过整训,这批骨干为支队注入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新兵在老兵的带领下,成长得非常快。八路军特别强调“以老带新”的原则。在战斗中,老红军首先带领新兵进行训练和作战,逐步让新兵独立作战。老红军班长的战斗经验极其丰富,新兵在他们的带领下,能够迅速熟悉作战流程,提升战斗力。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锻炼,汪乃贵支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了新成立的385旅中的主力团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汪乃贵支队与冀豫支队合编,最终成为385旅的第二独立团,并在后期被改为第14团,成为第129师的重要主力团。
总的来说,汪乃贵支队的发展历程,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如何通过扩编、整训以及经验传承,使新部队迅速壮大的经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