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表现得非常大方,他曾给30多个人颁发“免死金牌”。这块金牌名字听起来威风八面,但实际上它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有一次,李善长为了保命,试图依靠这块金牌,结果朱元璋冷笑着让他看看金牌背面。李善长一看,顿时绝望了。金牌背面写着什么呢?
李善长虽然并非天才,但他在当时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且学识渊博,擅长占卜算卦,准确率也很高。这些才智使得李善长的名声在当地越来越响亮。听闻此事后,朱元璋产生了兴趣,开始设法将李善长拉到自己麾下。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朱元璋问李善长:“如此乱世,何时才是尽头?”李善长笑着回答:“只要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您也能平定天下。”这样一来,李善长和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的角色几乎重合,而朱元璋也逐渐把李善长扶上了政治舞台。
起初,李善长帮朱元璋管理史书,后来又负责军粮事务,并出谋划策。随着时间推移,投靠朱元璋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朱元璋于是让李善长负责筛选这些投靠者。这也意味着李善长开始有了较大的权力。李善长为人谨慎,不仅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也因其能干,获得了郭子兴的赏识。
不过,李善长并没有随便跟随他人。他婉拒了郭子兴的邀请,继续效忠朱元璋,最终成为了大明的左丞相,并被封为韩国公。每年有4000石粮食的俸禄,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顶级的待遇,朱元璋甚至还赐予他“免死金牌”,意味着李善长及其家族可以免于两次死刑。然而,高位并不总是好事,特别是在那个动荡的封建官场中。朝中风云变幻,李善长在社会安定后,心态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自负和跋扈,朝廷上不少人都开始惹他不高兴。李善长不惜利用自己的权力弹劾那些他看不顺眼的人,其中,刘伯温就是其中之一。李善长甚至当众侮辱了刘伯温,结果刘伯温选择辞职回家。
李善长的骄横行为,渐渐让朱元璋心生不满。在朱元璋眼中,一个丞相不仅要有能力,且需要与人和睦相处、维持朝廷秩序,但李善长显然未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李善长识趣地辞去职务,声称自己因病需要回家休养。朱元璋见状,慷慨给了他大量的财富,送他回家。
几年后,李善长因病得到召回,重新担任重要职务。但不久,宰相胡惟庸出事了。胡惟庸曾是李善长的亲信,两人曾合力除掉刘伯温,而后胡惟庸企图反叛,甚至准备推翻朱元璋。可惜,他刚开始计划便被揭发,最终被处死。而胡惟庸的党羽也没有幸免,李善长一家因此遭殃。
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亲近,甚至和胡家联姻,因此他也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波。在刘伯温病重时,李善长与胡惟庸联手,先后让他遭遇不幸。尽管刘伯温临终时得到了朱元璋的安慰,但有传言说,刘伯温的病情加重可能是因为胡惟庸给他开了错药。朱元璋似乎并未追究胡惟庸和太医的责任,有人因此猜测,这背后可能有更深的政治算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善长的过往逐渐被揭露,胡惟庸案件的“后遗症”让李善长的亲戚开始出卖他,揭露了李善长家族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事实。李善长的亲弟弟李存义更是直接参与了这个阴谋。因此,李善长虽未参与谋反,但由于未曾揭发,也被认为是共犯,最终遭遇了处死。
李善长的命运以悲剧收场,朱元璋终于将他彻底除掉。这个曾获得“免死金牌”的人,不仅未能凭借这块金牌逃脱死劫,反而成了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实际上,那些当初获得免死金牌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能真正避免朱元璋的处死命令。权力之争中,任何臣子都无法抗拒皇帝的意志,即便是“免死金牌”这样的象征性保护,也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