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补天、造人、定乾坤,是华夏祖先心中的神;可在《封神演义》里,这位开天辟地的“天后娘娘”,竟然被几句轻薄诗词激怒,就掀翻了一个朝代。
纣王那点“文采”,真把她得罪狠了。于是,三只妖精得了她托梦,搅得商王朝腥风血雨。她一不出兵,二不封神,却拽着整个封神故事的开头。
你说她强不强?再看鸿钧老祖,端坐天外三清之上,讲道理、分门派、封神榜,全是他定规矩。一个动口,一个动因果,这场“神仙比武”,到底谁更高?今天,就说个明白。
封神榜一书里,神仙成堆,法宝满天,但要说起最开场、最关键的一笔,还得看女娲。不是她开金口立誓,哪来的商周更替?哪来的封神大业?
女娲在《封神演义》出场极早。《封神演义》第一回,商纣王进女娲庙焚香。看到庙中画像,竟口出轻薄之语。此言一出,天怒地怨,女娲当即显灵,下旨托梦三妖入世,命其兴风作浪,祸乱朝纲。这不是哪位仙尊的计划,而是天后亲自“点火”,封神故事的大幕自此拉开。
她只出场一回,却决定了后面百余回的命运走向。哪吒、杨戬、姜子牙……再多的斗法,也不过是女娲旨意之后的“执行程序”。这不是装点门面的神像,这是钦差上朝发话。封神榜诞生的根源,就是纣王对女娲的不敬。
再往深里说,《封神演义》中“天道更替”的安排,虽由鸿钧老祖最终调和阐截之争,但开天辟地的“封神局”本身,是女娲间接安排出来的。“西岐兴,朝歌亡”的剧本台词,她开篇写了一段。
和那些靠杀伐立威的神仙不同,女娲以“不出场”撑住了全局。这份不动如山的气场,不是一般角色能演出来的。
而且,整个封神榜中,只有女娲享受“人祖圣母”“炼石补天”的双重神格,一手造人,一手补天。她不是战神,是创世者。这种定位,是鸿钧都不敢随便挑战的。
这就埋下了对比的伏笔。
轮到鸿钧出场,封神战已过半,阐截杀得你死我活。他的角色,一句话:仲裁者。
鸿钧第一次出场,是在截教大劫将起之时。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干戈不止,原始秩序面临崩解。鸿钧“从道中而来”,下令封神榜立,命姜子牙行榜中事。再令三清不得再斗,天道自此定数。
这份身份,有多重。其一,鸿钧乃“道祖”,三清皆是他门下。其二,他掌“天道”,定数不容违抗。
但问题也来了,鸿钧掌“天道”,可这个“天道”是怎么来的?
《封神演义》书中虽未明言鸿钧身份来源,但借用道教传说,鸿钧化身“无极生太极”,为宇宙之初的元灵。
可这与女娲“造人补天”的实绩相比,是“理念”的抽象。“创生”与“制衡”之间,有高下吗?不能单看台词,还得看执行。
鸿钧虽掌榜,但榜中诸位,有不少是女娲系的信众,九尾狐、琵琶精、轩辕坟三妖皆奉女娲之令而动。甚至姜子牙都得先问一句:“封神榜之事,是天意?是道意?是女娲娘娘的怒火?”
鸿钧掌结果,女娲启动因果。更关键的是,鸿钧出场后虽定规矩,却没有改变故事主线,而女娲一句话,改变了全局走向。
再看力量表现。鸿钧不战,只言法理。女娲虽不斗,但有行动:托梦三妖、灭纣清源、庇护西岐。
因此,鸿钧看似至高,却没有“统摄因果”的绝对权威。而女娲,站在因果起点,一句话能让历史拐弯。
很多人问:谁更强?
从《封神演义》的结构来看,鸿钧像是最后出场的主考官,维持规则,终结混战;女娲却像是第一任编剧,定下剧本,转身隐去。
强弱不是看谁光芒更大,而是看谁能写规则。
女娲写的是“天道不容不敬”,纣王因轻薄她而亡国;鸿钧写的是“杀伐终止”,教主因嗔恨被封神。一个代表“道的起点”,一个代表“道的制衡”。
从神格来看,女娲有信仰基础,有庙宇香火,有民族情感,有“补天救世”的人间传说。鸿钧则脱离人间,存在于“玄中玄”的道理层面。
简单说,女娲是“有人听,有人拜,有人怕”,鸿钧是“没人拜,只能听”。
更重要的是,《封神演义》里虽称“鸿钧为道祖”,但对阐截之争,他并未彻底压服,只是调和——阐教独大、截教残存,仍留隐患。而女娲所设三妖,虽败而终,却成功点燃整个反商的导火索,后世也无再起之风。
因此,谁更强?结论并不难——女娲用一次托梦,改变了一个朝代;鸿钧说了一页规矩,勉强收尾百回杀伐。
写小说的都懂,定开头的才是主脑,封底的只是盖章。